9月,秋意渐浓,又正值开学,县疾控中心提醒:近期除了预防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还要提防这几种疾病。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下半年的高发期为9-11月,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5岁以下儿童多见,极易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传播,极少数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随着9月托幼机构、学校迎来新学期,感染可能性上升,其中需要特别关注3岁以下儿童托幼机构中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
重点场所:托幼机构。
重点人群: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晒衣被,喝开水、吃熟食;
◎经常彻底清洗并消毒儿童的玩具、奶瓶等用品;
◎家长可本着自愿自费的原则,为6月龄-5岁的婴幼儿接种EV71(手足口病)疫苗;
◎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需隔离治疗到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才能回学校上课,防止传染给其他同学。
(二)流行性感冒
由于假期中孩子作息不规律导致免疫力下降,加上秋季气温不定、冷热交替,病毒容易乘虚而入。再加上开学以后,孩子们互相接触,造成流感交叉感染,从而加大了流感爆发的可能性。
预防措施:
◎居室要勤开窗,多通风;少去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勤洗手;
◎平时应保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掩盖口鼻;
◎在流感流行季节来临前接种流感疫苗。
(三)红眼病
秋季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即红眼病)流行期。监测数据显示,每逢夏秋季,特别是秋季学生入学后一两周易发生红眼病。该病通过接触感染,通常有1-3天的潜伏期。感染了红眼病,会出现眼红、烧灼感、异物感、流泪、怕光、眼睑水肿等症状,严重的会全身发热。
预防措施:
学校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强化晨检制度,眼红、出疹患者应及早就医,并按医生要求暂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除此之外,应教育学生不要用手揉眼睛,经常洗手、更换枕套,不共用毛巾、浴巾、枕套等贴身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