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永安随笔 > 内容

仙居人物志

  发布时间:2025-01-06   字体:【  

陈  章
陈 章(1144—1228年),字子云,县城下赵巷车门里人(今福应街道月塘社区)。江西提刑陈庸第三子。南宋绍兴十四年出生于县城下赵巷车门里。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少有重名。
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初任同安县主簿(从七品)。同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西南与厦门郊区毗邻,东南隔海与金门岛相望,属于闽南金三角地带,地灵人杰,闾里安宁,百姓富庶。然而,这个时期的同安县官场昏暗,贪腐成性,当地百姓对衙门恨之入骨。父亲陈庸很担心儿子初出茅庐,落入庸俗,手写家训“清慎”两字相授,要求恪守家规家训,清廉自守。陈章到任之后,谨小慎微,处处以廉示世。有乡绅田某,沾有皇亲国戚,久闻陈章父子清名,精心策划拜交陈章,屡屡登门相请。县令与县丞都认为人情世故难却,登门“敷衍之”。唯陈章出污泥而不染,讨厌这种逢场作戏,借故以拒之,坚决不登田家豪门宅第。陈章在同安三年,以廉著称,粉尘无染。离任时,吏部与都察院考核定论为“廉门无污”。
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陈章擢为温州通判(从五品)。任上勤政为民,做得有声有色。温州与仙居相邻,尤其是永嘉一带,当地民风比较剽悍,喜欢打官司。而且涉及缴纳税赋时,百姓就会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导致收税千难万难。陈章深入乡间,帮人种地,与民同苦,得悉真情之后,陈章感叹道:“为什么如此执拗,宁可不做农活也要来官府诉讼,怪不得赌气打官司者,越来越穷。此乡风实为可悲。”缜密考虑后,陈章找准机会,与这些诉讼老户约定日期,集中在衙门厅堂耐心询问。在规劝大家要安居乐业,勤劳做事的同时,陈章很严肃地当堂发誓,作为一名通判官,不该拿的我一文不拿,不该加的我一笔不加。然后,陈章和他们一起讨论交流,税收应当降到一个什么程度才算是合理。这些诉讼者都非常心悦诚服,保证回去之后不再来了。宋制,通判的日常职责包括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作为一个来自山城仙居的官员,自小就在家乡干过农活,他很清楚地知道农业生产关乎国计民生。民以食为天,而水则是粮食生产的命脉,水利灌溉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温州滨海,每年夏季多台风,“暴雨如注,夜潮倒涌,风仗雨势,四望如海,拔树倒屋”,台风过后又是连续旱情,田野荒芜,庄稼歉收。有鉴于此,在温州任官期间,陈章身体力行,重视水利工程,将农业水利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头等大事,想方设法兴水利,除民弊。在冬闲时间里,陈章带领民众挖塘筑坝,疏浚内河,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亲力亲为的感召下,当地百姓踊跃参与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陈章督治水利,卓有成效。他曾经写下《三月移苗》诗作以志纪念,表达躬身稻田耕作与民同乐的喜悦之情。兵部侍郎叶适(1150~1223年),淳熙五年(1178年)中进士第二名(榜眼),感叹陈章俯身为民潜心政事的卓越政绩,连续写下三首送别诗《送陈子云通判》。
其一:“三月召龙频鼓锣,喜作小雨恨不多。移苗未了君已去,更借后福书归禾。”
其二:“临餐吐食嗟无余,幽情惨郁时一舒。感君善意过於令,周了辽语良非虚。”
其三:“周子也复可怜人,忧民忧世语转新。繁妒吾州何巨福,通判乃得陈子云。”
绍熙二年(1191年)陈章知常州军州(正五品)。知常州军州间,陈章居身要职,审慎行事,不越位,不越权,认真履职,与知府衙门携手共进,山和水合,声望甚高。越二年,朝廷赐予朝议大夫,以褒世袭。
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知交右丞相赵汝愚(曾在台州履官兼职仙居县尉)遭人诬告,于衡州暴卒(一作服药而死)。赵汝愚对立派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位列黑名单之中的第五位。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卒于福建建阳考亭家中。时年,陈章在常州履职极为出色,本应该得以升迁。朱熹与陈章父亲陈庸知交,朝廷内外,无人不晓。赵汝愚与朱熹的对立面拟将常州左降官,但又鉴于陈章为官清廉,声望太高,无法左降。故而调任建昌(今江西省南城、新城黎川县、广昌一带)军州。自此之后,陈章在仕途上遭到沉重打击,痛定思痛,终于看破红尘。知建昌军州期间,凭碧血丹心履官,按照天地良心处世,四处逢源,是建昌百姓交口称赞的好官。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擢为提举建康府崇禧观,不久赐予中宪大夫(五品)。
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夏日,陈章在官场履职32年,年届古稀,上准致仕。《康熙仙居县志》记载:“年七十。上书请求奉祠,乃作娱老堂以自乐。”陈章回籍仙居,以德育人,诲人不倦。慷慨助贫,乐善好施。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去世,享年85岁。
《康熙台州府志》记载陈章:“有陈庸风,人称小提刑。”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给车门陈氏家谱作序曰:“派分颖川郡,虞舜帝王家。流风余韵达,绵延到宋家。提刑勋业大,提举文章高。”赞誉车门陈氏底蕴深厚,代有英才,陈庸功业大,陈章文章好。《全宋诗》收录陈章诗一首《清溪》:“沧波万顷无纤尘,沙鸥两两来相亲。主人忘机鸥不去,此时此景皆天真。”
 
 
郭明卿
郭明卿(1165—1216年),字子肃,号潜斋,船山人(今南峰街道船山村),郭晞宗次子。郭明卿出生于南宋乾道元年。是年,父亲郭晞宗已经30岁,但考无科名,却矢志不渝,勤耕好读延续已经三代的家风。郭明卿身材高大,面容俊秀,才思敏捷,神采飞扬。郭明卿13岁这一年,父亲郭晞宗43岁登进士第,极大地鼓舞了郭明卿励志笃学的信心,愈加奋发图强,潜心苦读,学业不断长进。郭明卿16岁选在国子监上舍为太学生。有一次宋宁宗皇帝赵扩驾幸太学,全体太学生都倒履出门,躬身迎驾,祈盼自己能侥幸得到天子的赏识。只有郭明卿一个人如平日一般,闭门读书,竟对天子驾临这样的天大之事不闻不问。时人为之震惊,热议郭明卿的这种清高自守的名士风度,与东晋时王羲之在太尉郗鉴派人上门择婿时“坦腹东床”的做派好有一比。好在郭明卿这种文人自命清高,有幸巧遇在宋宁宗皇帝初登龙位,正踌躇满志“重用老成博学之士,引用提拔贤能之人”之时。郭明卿孤芳独秀的举动非但没有被降罪,反倒受到宁宗皇帝的赞赏,居然特意下旨:如果郭明卿进士及第,将提高一级授以官位,以嘉奖他淡泊处世的心态和专心苦读的理念。以便让那些趋附权贵、钻营苟且之徒知道羞耻,收敛自己的行为。
嘉泰壬戌(1202年)郭明卿登进士第,是年37岁。宁宗皇帝也兑现承诺,授他为迪功郎(虚衔),初任抚州通判(从五品)。自科考取士以来,新科进士初任为从五品的职位,极为罕见。其父郭晞宗考取进士是先做主簿,再当教授,三擢为县令,四升迁到通判。可见宋宁宗皇帝赵扩一言九鼎,说到做到,言出必行。抚州位于江西省东部,人文鼎盛,自古素有江右古郡、才子之乡的美誉。郭明卿初出茅庐就任知名州府通判,责任重于泰山。宋朝通判品位不如知府高,但权大威重。州府重大决策未经同级通判审定同意一并会签,不得颁布实施,略有不当,必将严厉追责。更为重要的是通判是钦点朝廷命官,可以直奏皇帝,弹劾百官。郭明卿居官要职,处处以家父为榜样,为官严于自律,奉公守法。以百姓苍生为重,勤政清廉,清心自好。初任重权官位,颇显老成持重。史称其“懋著清节,有古循臣风”。
开禧三年(1207年),郭明卿转任太平州(今安徽马鞍山、当涂、芜湖、繁昌等市县一带)通判,嘉定九年(1216年)钦授湖广总领干官(朝廷派遣军事职官,总领安抚使、镇抚使、招讨使、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重大事项协调)。至此,宋宁宗皇帝已经不像当初那样胸怀大志,精明贤达。权相史弥远独揽朝政,他们庆幸宁宗晚年年老昏乱,暗中弄权作威 。吏部对百官的考核只表于形式,凡是追风史弥远的官员,无论良莠,一律“鸡犬升天”。否则,成就再好,业绩再优,也得不到提拔重用。郭明卿坚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出污泥而不染,绝不会随波逐流。十月,改授宣教郎。面对朝纲不举,权奸当道,悒悒不欢。
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隆冬,郭明卿病逝于任上。享年51岁。时人惜之。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10 | 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