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时栗(1245—1278年),字宽甫,号二夔,城内车门里(今福应街道月塘社区)人。父?夫,字怡粟,号汇俺,北宋魏王赵廷美(河北涿县人,宋太祖赵匡胤四弟)八世孙。因当年时任安徽滁州知州的仙居士子陈侊,只生一个女儿,时任江阴知录参军的赵?夫,投身陈侊家入赘为婿,客籍仙居, 开始了仙居“赵陈合谱”第一世。
赵时栗,出生于南宋淳祐(1245年)农历八月十六日。8岁丧父,母亲陈氏守节自誓,亲诲之学。赵时栗学龄时期, 正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南宋。他从小就有主缨杀敌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年少时期,每与友人讨论时事,总以不能收复中原为恨,常常砸碎痰盂以排泄切齿愤慨。
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中陈文龙榜进士,授海盐主簿。赵时栗与陈文龙是同科进士,陈文龙是状元,他们之间志同道合,意气相投。丞相贾似道拉拢人才,对陈文龙极为赏识器重,提拔其为镇东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咸淳六年(1270年)贾似道欺君误国,朝政浊乱。蒙古军势日盛,边事危急。陈文龙开始弹劾贾似道;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襄阳失守,陈文龙痛心疾首,再次上疏痛责贾似道。贾似道将其贬官抚州,又指使台臣季可上书弹劾陈文龙,陈文龙回乡闲养。赵时栗觉得朝廷昏暗,精忠报国抱负难以实现。连陈文龙这样的国之栋梁也遭打压,干脆自己也辞官归家,以示与陈文龙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命运,同呼吸。对此陈文龙赋诗给他:“文章谁得似,节义独君存。”
德佑二年(1276年)2月,伯颜(蒙元宰相)攻陷了南宋首都临安,宋恭宗及皇族被俘北去,南宋危矣。益王赵昰在赵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大臣拥立下,在行都福州登基,年号:景炎。赵昰重新起用陈文龙,陈文龙遂亲书至赵时栗、王珏及陈仁玉(赵时栗表兄)等人,望各处守城将领及有志人士组织兵源抗击元兵,收复失地,重振宋廷。
赵时栗义无反顾变卖家产,积极招募乡勇开始练兵。台州知府王珏、兵部侍郎陈仁玉积极组织宋兵增强台州城防。景炎二年(1277年)陈文龙被俘,4月25日,押解到杭州,拜谒岳飞庙,哀恸悲绝,死于庙中。赵时栗得悉,焚香遥拜,并一而再、再而三作诗应和陈文龙的赠诗以表达明志, 表述自己也会像陈文龙一样走上为国尽忠的道路。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丁丑月,元宰相伯颜坐镇临安(今杭州),元兵攻城掠地到台州。在台州城防与元军作战中,双方对峙二十余日,守军弹尽粮绝,赵时栗决心作拼死一搏,全身披挂,大声道:“我乃大宋皇室宗亲,国家有难,我岂可隐居苟且偷生乎?”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即带百名敢死勇士策马突入敌营,手刃敌骑元兵六七人,终因体乏寡不敌众最后被俘。赵时栗的夫人叶氏与其幼子同时被捕,押赴台州府大牢。
时有本县岐山(今福应街道杨府村人)杨芳春,是咸淳六年(1270年)武进士,颇具治军领兵能力,得到元朝的重用,被封元台州路总管。本着仙居同乡情谊,杨芳春前来劝说赵时栗顺势而为,希望赵时栗选边站队,步他的后尘,投诚元朝,为元朝新政府效力,定将得到朝廷恩赏,给予相应的禄位,荣华富贵指日可待。赵时栗强毅慷慨道:“你难道不是与我一样同吃(南宋)朝廷奉禄的人吗?宋廷不少恩赐于你,你却投降了仇敌,你简直禽兽不如,你有何面目面对圣上?休想!我身为大宋宗室懿亲,甘愿赴死绝不变节。否则将被千古唾骂!”
赵时栗在狱中正气浩然,以绝食明志。临刑就义前,家人急如火燎,央求行刑的官兵,允许祭奠。族人抱住赵时栗脖颈撕心裂肺号天叩地。赵时栗神情自若,视死如归。嘱咐族兄道:“我的儿子刚五岁,劳夫人好好抚养,承嗣香火。告诉他将来不准为元朝效力,不准吃食元朝俸禄!真能如此,我死也瞑目矣。”时为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廿七日,赵时栗年仅三十三岁。墓葬于三十一都山井坑口广严寺后山之麓。出殡之日,广严寺僧人为其诵经祈福,数千乡民为赵时栗扶灵送行。
元宰相伯颜重义,颇为赵时栗威武不屈舍身成仁所感动,遂请奏于朝廷,元皇帝忽必烈准奏谥赐赵时栗“忠义”称号,同时释放赵时栗夫人与儿子赵若遇。
数年之后,杨芳春改任(福建)漳州路总管,有便回归故里,县令(元制:县令称达鲁花赤)设宴款待杨芳春于南峰山。杨芳春触景生情,赵时栗的尽忠报国,舍生取义,让他万分感愧。席间,他当场捐出自己的俸禄,吩咐仙居县令为赵时栗建庙立祀。《光绪仙居县志》记载:“赵主簿庙,在县南三里南峰寺侧,祀宋海盐主簿赵时栗。时栗,字宽甫,与元兵战死故祀之。邑中王氏多其后也。”只可惜,该庙于一九六零年前后,县政府大办工业,拆除赵主簿庙,建造仙居棉纺厂;1999年,拆除仙居棉纺厂,建成中共仙居县委党校。清朝大儒王魏胜诗《谒主簿忠义祠》:“南渡河山势土崩,偏隅撑拒力难胜。忠贞耿耿扶宗社,官职区区一簿丞。地下肩随文信国,人间齿冷赵吴兴。千载庙貌重瞻仰,想见残阶慷慨登。” 其子若愚。孙嗣道,字叔志,有学问、乐于行义,与朱木、朱棐兄弟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