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森卿(1156-1223年),字子实,号谷斋,船山人(今南峰街道船山村)。琼管安抚郭晞宗长子,出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郭森卿少负大志,超拔不群,尤其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立意高远,条理清晰,词藻精美,雄视海内。可是,他在科场却很不顺利,两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都名落孙山。因为父亲郭晞宗政绩卓越,清如冰玉,在父亲去世后第十一年,朝廷赐以“恩荫”( 宋代出现的一种独特的门荫制度,称之为“推恩荫补”,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指祖辈、父辈的地位与功德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称之为“恩荫”),于嘉定八年(1215年)授郭森卿宣教郎(八品)。第二年擢为鄂州崇阳县(今湖北省咸宁市)知县。崇阳县山地、丘陵、平畈零星分布全境,其中山地较多,水田相对较少,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百姓贫困,文化落后,民风狡诈。郭森卿主政崇阳,以正本立身,以乡学兴县,创办书院,并亲自授课。他学贯古今,口若悬河,名闻四乡八镇。当年私学、乡学、县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学风的兴起,逐渐地改变了崇阳的不良习俗。加上郭森卿乐善好施,人有急难,解囊相助,救困扶危,声望深重。嘉定十一年(1218年),任钦差荆湖北路安抚司机宜文字(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参谋兼机要秘书),嘉定十三年(1220年)任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通判。郭森卿严守父训,廉洁奉公,耿直处世,严格自律,勤勉公事,在每一任岗位上都政绩突出,留下良好的名声。
宋代重文轻武,士大夫及文人骚客写文章喜欢用生僻辞藻与鲜为人知的典故故弄玄虚,卖弄才学,以此标榜自己博学,出类拔萃。郭森卿却出污泥而不染,他博古通今,咬文嚼字,雕章琢句,文风务实不二,依托自己博闻强记,精通经史典籍,是官员中公认的活词典。一些文章中用的典故,很多人搞不懂,不明白就来向郭森卿讨教。郭森卿总是脱口而出,把典故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般背诵出来,时人钦佩不已,集体给他起了一个雅号:“书柜”。郭森卿著有《谷斋集》,并深入研究《易》《礼》《春秋》,都有着自己的精辟论述。
郭森卿的父亲郭晞宗去世时,幼弟郭磊卿才8岁。父不在“长兄为父”。郭森卿亲自负起教育幼弟的责任,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盛夏酷暑,一刻也不放松。由此造就了学问渊博、正色立朝的一代名宦,郭磊卿于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及第,官至宝章阁待制,去世后谥“正肃”,祀于台州府“六贤祠”。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郭森卿病逝于家,享年68岁。郭森卿有二子,长子存中,次子宜中。长子郭存中,字道甫,号西轩,于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及第,累官至宣茂郎,江西安抚司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