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永安随笔 > 内容

下汤遗址采风作品选登(二) 遗址上的家园

  发布时间:2024-07-08   字体:【  

 
 
仙居横溪有下汤,那里,是大阿姨的老家。下汤不大,逐水灵江,聚族而居的下汤人,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在这方水土开创了幸福家园。
大阿姨生日,亲戚闹热,又值年关将近,寂寥的下汤顿时人气蓬勃。说实在话,自从大阿姨嫁入下汤张氏家,随着岁月的流逝,人情也在随之变化,来往的亲戚渐渐不如往昔那么频繁了。
但今年不同,因为下汤遗址热度飙升。僻静的下汤,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因为有大阿姨这门亲戚落脚这儿,而倍感骄傲。是啊,一万年的文明沉淀,终于从历史的尘埃中苏醒过来,像谷子发芽破土,抑或是,陶器在泥里的等待,终于重见天光,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身为仙居人,这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从大处说,一个强大的祖国,底蕴深厚,根系发达,我们仙居人的家园,就建在文明的遗址上,这是多大的自豪啊……想想心情就很愉悦,所见皆是山含情水含笑,吹过旷野的风,似在鼓掌与喝彩!
据大阿姨讲,以前在菜园里干活,偶尔会挖到一种“老土”,“那辰光也没多想,农村人嘛,刀耕火种,与泥土打交道,哪块硬扎,哪片松软,也习惯了!”奇迹发现于1984年。那年,下汤村挖出了“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从此,“考古”这张古色古香、神秘而高大上的文化名片上有了仙居的烙印,有了下汤的文化IP属性。2017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发表的《仙居下汤遗址勘探报告》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比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河姆渡早3000年”,下汤遗址的“了不起”,让仙居人一下子沉浸在知晓自己“从哪里来”的巨大喜悦中。
大阿姨90多岁了,亲朋好友前来为她祝寿,一屋子久违的烟火气,她显得特别激动。虽然年事已高,但她腿脚还灵便,还能摘菜松土,干一些轻便的农活。这不,她提着菜篮,兴冲冲拉我一起下菜园。望着不远处的“遗址”,我的心思早已像田间地头的山雀迅疾飞远,飞向辽远的历史帷幕……
有一回,我在手机上刷到《比良渚遗址更悠久!下汤遗址揭露万年前的先民生活》的推文,当即给大阿姨打电话,说想来一睹“遗址”的风采顺便看看她。哪知世间闹起了“新冠”,一晃就是三年之久,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善意因为磨难和挫折的突然袭击,大多没了往昔的热情与活力,温情与誓言显得不堪一击,生活方式在变,人性在变,人心因为不走动而隔膜加重。我向来恪守信义,说出口了却没做到,心里始终压着一块阴云。然而,仙居人虽然未能避开疫情的影响,但纯朴的民风还在,血脉里的深情依旧在流淌。医务工作特殊,律于现实要求,我没能如约过来看望她老人家,她不责怪,深信错过了一时许诺,但离错不了骨肉亲情的相互依赖与守望!我迟早会来的,何况“下汤遗址”的诱惑不亚于一份“迷人的约定”,这种冲击心底的特殊情感一旦发酵,谁又能抵挡得住呢?做文明的山水知音,是一件高尚而极富魅力的雅事。
是啊,想起良渚申遗成功那阵儿,群情澎湃。因为五千年中华文明不仅有了强有力的实证,还前推了整整2000多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足见祖先创造的文明有多么灿烂。而身边的下汤遗址,竟然有悠悠万年之久!想想一万年之前,传说中猛犸象还在,剑齿虎的啸叫还在地球上回响。我们的祖先,以石器拓荒,茹毛饮血,追溯脚下的这片土地,在那久远的年代,母系社会的人文体系,生命的坚韧延续,昭示着女性顶天立地的传统由来已久。母亲的辛劳,母爱的伟大,从摇篮孕育而来的人类的生命图腾,在一次次日升月落的轮回中,逐步壮大发展,才有春秋代序,才有长盛不衰,才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才有人类从低级向高级的繁衍与蝶变,才有华夏文明辉煌瑰丽的前世今生。
正深思着,被一串空灵的欢叫声提醒,远处的田野上空,一行雁阵像一帧剪贴画,以传统的方式,呈现在我的视野。它们那么自在,那么井然有序。它们定然是一万年前就在这里的天空放飞,陪伴祖先们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天苍苍,雁来往,洪荒情景历历在目,祖先们劳作累了,抬头看看飞向远方的鸟儿,于是,有了数的概念,有了诗意的萌生,有了生活还要继续的憧憬。看着收割一新之后如油画般静默的冬日田野,我很难想象那些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石磨球等器物会藏在这片南方的稻田之下,长眠在厚土之中,安然沉睡到如今。它们记录着一个未知时代的丰富信息,复活了祖先们忙碌的群雕,稻作文明的影像,仿佛就在眼前,在我身边的阡陌上穿梭,而我俨然就是他们中的一人,被古老的气息包围,被他们喊着芳名,被劳动的充实激励,燃起篝火,围着丰收的成果一遍遍跳着原始的舞唱着粗犷的歌。我仿佛看到了那时的下汤,先人们与荒昧博弈,始终未曾放弃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信念绽放!
这一刻,我是幸运的,属于诗,属于大地上行走的风景。于是情不自禁联想到余秋雨《文明的碎片》中的片段:“文明因人类而兴,因人类而碎,因时而兴,因时而亡,这是人类社会代谢的必然。在历史的尘埃中轻轻地拾起这些碎片,不为再现远祖的荣光,不为曾经的蒙昧与野蛮难以释怀。费尽千辛万苦,披荆斩棘,长途跋涉,虔诚地审视着,解读着,传递着文明的密码,正是因为其中潜藏着命运的基因,它曾经强壮过我们的肌体,染黄了我们的肤色。我们接受这些碎片,感悟这些碎片,趟过黄沙,越过惊涛,为的是不再彷徨、惊恐、沉沦。”这么想着,忽然就自责起来,在声色犬马的当下,我们太过于专注自己的得失,纠结于俗务,却视而不见身边的大器,大雅,大成。只有创造历史的人才值得我们多看一眼。是的,那些原始积累的石器、陶器,凝聚了祖先们的全部智慧,每一个线条的细微变化,每一个造型的迭代升级,都隐含着有温度的文明密码。也因此,行过万里路的余先生才自知,他鉴史说己:“区区如我,至多是一枚不知如何来到岸上的带有某种文明光泽的碎片罢了。没有资格跻身某个遗址等待挖掘,只求在某种重温和反思中约略懂得自身。”我甚至大胆想象,此刻,面对下汤遗址的要不是我,而是满腹经纶的余秋雨,他又会发出什么样的“万年一叹”呢?
当然我相信,只有回到真正的诗歌中,朴素的美才会超越那种泛滥的煽情。我也赞成:我们的故乡也许是一个曾经很成器的地方。我也葆有:对周围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我更相信先人的在天之灵一定承担着对后代的某种鞭策与昭告:无论何时何地,作为晚生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积极地义无反顾地做文明的传播者和前行路上的提灯人?我不断警示自己,我看到的器物与场景,不是简单的堆砌与摆放,而是苦难与辉煌同在的彰显,是昭示了历经万年之久的一个艰难困苦甚至是忍辱负重的过程,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洞穿黑暗走向光明的一种伟力之大有!
我迫不及待在手机上搜索着与这儿相关联的一切文字,得知我目睹过的那些环形砍砸器、流星索等是浙江首次发现,顿时有了写点儿文字的冲动,写不完的壮观,写不尽的激情,写不透的感受。除了造型各异的石器,那些盘、罐、钵、盆等陶器;那些鼎、釜等炊具;那些陶纺轮、陶拍子、制陶工具等,惊人地刷新了我的认知。想不到故乡的厚积延伸如此之深,每一款器物,都保留着祖先们的温度。他们洒下的汗水,依然滚烫;他们的血泪,依然飞溅着生命的昂扬斗志;他们赋予石头的力与美,充盈着前行的智慧。官方的表述是:“这里是浙江南部地区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对于人们认识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分布、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及农业经济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读着读着,古老的敬意源源不断在心间涌现!
多么了不起的下汤遗址!
来到一堵石碑前,上刻“下汤遗址”四个字,线条雅致,古意浓郁。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所立。省级重点文物,就在大阿姨家附近,突然就有了一种穿越感。是我们离昨天不远,还是彼时就是此刻,我好像有些恍惚,有些时空轮回、古今同屏的错觉。
“回屋里喽!”大阿姨喊清醒了我,她已摘满一篮子豆苗。我们走在清风徐徐的土路上,共沐晚霞。远处烟波浩渺,近处炊烟袅袅,多美的画卷。我懊悔自己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里呆得太久,应该主动创造条件造访自然,走进有内涵的历史,投入到有意趣的人事当中去。感谢大阿姨,让我打开心结。把家安在遗址旁,这是多大的福祉;坐拥一座古老的遗址公园,这又是多大的福报;鲐背之年的大阿姨,依然康健,一定是冥冥之中得到了祖先们神明的护佑。下汤遗址一万年,那么,大阿姨一定能长命百岁!我思绪万千……朝着老家的方向,一老一少就这样悠闲地走着,在遗址上的家园走着,走得很慢、很慢……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作者:应美芳】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