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永安随笔 > 内容

吴津

  发布时间:2024-07-01   字体:【  

吴津(1133—1196年)字仲登,吴桥人(今田市镇吴桥村)。宋龙图阁直学士、通奉大夫、临海郡公吴芾长子。弟4人:吴洪、吴沃、吴泊、吴深。宋绍兴癸丑年,吴芾家双喜临门:一喜本人登进士第,二喜家室喜得贵子,取名吴津。 吴津生来颖异,钟爱读书,过目难忘,年少即能够通读四书五经,吟诗作赋。吴津少年得志,15岁参加州府考试,荣登榜首,一举成名。适逢皇帝出京城,登泰山为国祭祀愉悦之余,诏告天下州县,凡在届定期榜之外品学兼优者,可授补额地方衙吏。因此吴津15岁就获得当官资格,并授予地方小吏。《康熙仙居县志》记载:“津幼嗜学强记,博通群书,年十五以词赋魁乡校,初以郊恩授官。”
        位卑不敢忘民忧,父子惜别赠诗勉
乾道五年(1169年)吴津考取进士。吴津入仕之初,从宣教郎做起。宋代的宣教郎又名迪功郎,是县级衙门的起码官,位居县令、县丞、县尉之后,协助县令分管文教事项,大致相当于今日的文教局长。进士出身,授以宣教郎属于最低职位。然而吴津不分官位高低,兢兢业业,“唯百姓至高”,逢年过节,父子重逢于家未几,吴津敬业爱岗,即要返回。吴芾只好以诗与儿共勉——《送津儿还任》:“汝到庭闱话未终,若为行色又匆匆。要知只有归来好,便做三公亦是空。”强将军中无弱兵,高人门下出贤人。吴津为官勤政爱民,廉洁奉公,颇有政绩。不久就被朝廷委派任“处州丽水县添官”。为此,吴芾专门作诗《送津儿之官丽水》:“忆我初仕时,不敢望高位。但得宰一同,便可行己志。实惠倘及民,死亦有生气。况复著阴功,子孙将不坠。胡为人惮之,百计欲求避。我闻事无难,辞难岂为义。世路虽多艰,宦途须历试。是用俾吾儿,往当民社寄。眷言古括州,山水有奇致。我尚记昔年,尝为郡守贰。虽无德在人,人亦安平易。百里闻汝来,想见多忻慰。要当尽此心,有以塞其意。诚能使吏民,自此知怀畏。家家各安居,人人共称治。纵或罹谤伤,固自有公议。有如汝所存,俯仰似无愧。功名余事耳,何必成与遂。年来我挂冠,方得闲中味。无乃逼桑榆,七十仍有二。知复几何时,得见汝娱侍。虽幸枕湖山,已辟幽栖地。有诗谁伴吟,有酒谁同醉。正欲汝相随,俄然又相离。会须早归来,日作斑衣戏。个中有真乐,岂必三旌贲。”鼓励吴津,当官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为天下百姓谋福祉。吴津在丽水任内“决讼如流(案件及时解决),庭无留牍。严以治盗,民以奠(安)居”。
     任绍兴府通判期间,与朱熹共事,获朱熹举荐
宋代官制,凡授正官,皆作计给禄俸的虚衔,实不任事。内外政务则于正官外另立他官主管,称“差遣”。凡于差遣员额外增添的差遣,叫“添差”。吴津在丽水县做“添差”一职,虽奔波疲乏,甚至于有职无权,但吴津始终牢记父亲的嘱咐:“实惠倘及民,死亦有生气”。吴津心怀百姓,躬身爱民,美名风传。因而吴津很快得到破格升迁,擢为绍兴府通判。在两宋时,“通判”是地方行政单位“州”中的一种地方官,是“知州”的佐贰。“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贰”,官位于“知州”之下,但其职权却大于“知州”,因为行政公事必须经“知州”与“通判”共同签署才能生效。而且,“通判”作为皇帝的耳目,对州府事的弹劾可以直达皇帝。吴芾对长子吴津的提升,感慨良多。作诗与儿共勉,《送津赴绍兴倅八首》:“读书已负少年时,老大空疎愧我知。汝肯为余偿此志,虽穷亦是起家儿。山色湖光足自怡,幽栖无一不相宜。只嫌野外游从少,汝早归来共乐之。汝辞秦邸佐名藩,端为亲庭数舍间。数舍相望虽不远,争如在侧日承颜。当年我镇卧龙山,曾种千花与万竿。岁久不知无恙否,因来且为报平安。我曾开凿鉴湖田,功竟难成愧昔贤。汝谒马祠须问讯,此湖兴复是何年。出世曾尘侍从班,退休还得老湖山。已惭过分无他望,只愿吾儿相对闲。我辞官路已多时,魂梦今犹畏险巇。汝既饱谙游宦味,会须早作个归期。人生万事不如归,只恐归来不及时。汝若能为陶靖节,我身胜到凤凰池。”
吴津在绍兴任通判一职,适逢朱熹在绍兴当提举官。宋代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有“提举常平”“提举市舶”“提举学事”“医学提举”“宝钞提举”“盐课提举”等等,是同级分管专项的职官。朱熹在绍兴期间与吴津情同手足。朱熹出生于宋建炎四年(1130年),比吴津大三岁。之前,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反对和议,力挺抗金反对宠信佞臣的主张没有被采纳。朝廷委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当时在朝廷上下激起强烈的反响。朱熹的政治气骨与吴芾、吴津父子俩是息息相通。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凭着自身的影响力,在武夷山一带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熹在绍兴做提举官之前爱民如子、救死扶伤的品质,深深影响了吴津。吴津在通判绍兴间“任以荒政,穷走阡陌,如怀隐忧,政事详练”,与朱熹的思想理念一脉相承。朱熹与吴津在绍兴府衙一唱一和,志同道合,相得益彰。当时朱熹的官位虽居于吴津之后,但朱熹的影响力在朝廷上下都如雷贯耳。为此,朱熹专门上表奏乞请,向朝廷举荐吴津。
        离任安徽广德,万民堵道,泪目相送
乾道年间,新科状元赵汝愚曾经一度时期遭受排挤,于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初夏癸巳月,适逢当年仙居大旱,兼职仙居县尉。期间有机会接触朱熹、吴芾、吴津。之后,赵汝愚一路攀升,入为吏部郎兼太子侍讲,官至吏部尚书,后任右相,与留正同心辅政。赵汝愚是朱熹当家理政的知己。有朱熹的竭力举荐,吴津很顺当得以提拔,擢为安徽广德知军。此时,仙居西湖一隅车水马龙,乡贤富贾遥相庆贺。吴芾作诗《李子仪喜津改秩作诗相庆因次韵》:“懒复从人问里评,纵令得誉亦虚声。有儿第使传儒业,改秩何期冒宠荣。敢望芝兰如谢氏,但亲松菊学渊明。烦君慰藉来佳句,读罢欣然酒一倾。”
 吴津在安徽广德做官期间,遇上百年一见的旱灾。吴津亲历乡间,遍访乡贤,举旗抗灾,足迹遍布田头巷尾。面对灾情,吴津火急向朝廷报请,得以减轻当地税负。当时广德一带州县粮价迅速攀高,超出居民承受极限。吴津驰援江浙,调运粮饷,终于平抑了粮食市场。在安徽广德期间,吴津兴修水利,建立慈善机构,稳定粮食市场,业绩空前,声闻江南。离任之日,广德城乡百姓蜂拥堵道,挽留吴津。“官去一担书,民送两行泪”。 吴津以泪洗面,依依惜别。当代诸多影视镜头出现明清时期清官廉吏与当地百姓告别,老者跪地嚎啕大哭,拜别道:好官啊,你为什么来得那么晚?而又去得那么早?即取材于《吴津传》。《台州府志》记载吴津传记:“广德久旱,种不入土,粟价翔涌,躬祷祠山,随车沛然。释轻系(轻罪),减商算(商税),损(减)酒价,访水利,民听(《尚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言天之视听皆自于民)已孚(信),而去遮道拥车,至有泣者,曰:‘官何来之暮而去之速也!’。”
病归休养,不幸身故,宋代名臣为其撰墓志
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专门前来仙居西湖,拜访吴芾。翌年,吴芾去世。朱熹悲痛欲绝,作挽诗以悼念,亲自撰写《神道碑》。除了吴芾自身德高望尊之外,也足以见得朱熹与吴津同朝为官胶漆相投,管鲍之好。因为朱熹的举荐,朝廷对吴津的任用念念不忘。不久,就让吴津到江苏兴化府摄篆主政。很可惜,吴津还未赴任,就因病倏然去世,享年64岁。当年朱熹遭到弹劾,还居建阳。闻讯吴津去世“甚为悲切”。史载吴津:“志趣高迈,不溺于膏梁之习,嗜学强记,博通群书,与寒畯争驰。尤熟《文选》复诵终帙。”吴津诗文平淡,援笔即成,蔚有父风。有集十五卷藏于家。吴津与其父亲吴芾一样心地善良,为人厚道,关爱邻里,救济贫民,倾力慈善,始终如一。
《台州府志》记载:“康肃加惠邻里,平粜施粟,散给药棺,一方赖之,津奉行不废。”吴津有四个儿子。长子吴机,朝请郎,知吉州(江西吉安县)军州事;次子吴朴,宁波鄞县县丞。三子吴栻,福建福清县主簿;四子吴标,开化县尉兼主簿。吴津为人达观,移风易俗,诚心支持次子吴朴自由婚姻,只要情投意合,即便是乡间民女,也可鸳鸯并宿,结为秦晋之好。因此次子吴朴在宁波鄞县担任县丞期间,做了四明山姓史人家的上门女婿。吴朴的女儿嫁给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楼钥的儿子。《四库全书》记载,楼钥为鄞县人,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的副职)。楼钥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故亲自提椽为吴津撰写墓志。《康熙仙居县志》记载:吴津墓地在“郭但(今谷坦)山兴化之原”。1978年建造谷坦水库,墓道颓废。《吴津圹志》出土后,流入市场。吴津后人、县供电局职工吴金台慷慨好义,历尽艰辛从藏家手中购回,使之完璧归赵。经相关专家鉴定,《吴津圹志》可称仙居第一宋碑。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