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斫(1122—1190年)字子木,号韦溪先生。板桥(今皤滩乡板桥村)人。晚唐著名诗人、仙居方姓首祖方干的八世孙。其父方凰很有文才,学名远扬。由于建炎年间(1127—1130年)的儒学“士习既变,士气亦靡”,方凰未入仕,遂潜心教子,同时立身办学,传播儒家文化。
方斫自少随父就读,五岁习书,六岁读经,“少有重名”。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小小年纪的方斫就跟随父亲办起方氏义塾,免费招收乡民子弟来学。板桥方氏义塾创办后,名闻遐迩,“四方之学士文人,负笈从游者尝踵相接”。也就在这个时候,邻近的乐清县王十朋也慕名来读。至今还流传着王十朋名字由来的故事:有一天,方斫的父亲方凰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子王一朋名字不雅,便将王十朋叫到自己面前,笑了笑说:“就一个朋友,太少了。”方斫领会到父亲的意思,捉笔给一字添了一竖,就成了王十朋。方凰道:“十朋,其数无限,四海之内皆朋友矣。”方凰、王十朋、方斫三人哈哈大笑。这就是王十朋名字的由来。后来王十朋考取了状元,曾多次拜道桐江书院,并题写“东南道学世家”匾额。现今桐江书院正门有一副对联:“文公访道地,殿元受业家。”殿元就是状元,指的就是王十朋。
绍兴年间(1131—1162年),由于方氏义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经学鸣世”芳名远播,求到门下拜读者鱼贯而来。“学者尊之,志益固,守益坚,潜心六经,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之中,遂为东南学者表正之师”。方斫“蔚为诸儒领袖”。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方斫举家族之力,大兴土木,将原先的板桥方氏义塾扩大规模创办书院。由于资费严重欠缺,无奈之中,变卖了桐庐县桐江祖业百亩田产,终于如愿以偿,建成规模书院。为了感念方家舍田办学思想,故将书院命名为桐江书院。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朱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兼主管台州崇道观,主管皇粮储备以及水利与宗教。久闻方斫学富五车,品行高洁,朱熹专程造访桐江书院,与方斫两人相见恨晚。之后,朱熹也应邀常来桐江书院讲学,有感于方斫的办学思想,朱熹将白鹿洞书院的管理制度全套搬入,并手书“桐江书院”与“鼎山堂”两匾。后来,朱熹将自己的儿子朱漜也托付给方斫,并作 《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我今送郎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功夫。汝若问农事,晓烟春雨劳耕锄。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由于致力办学,方斫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才考取壬辰特科进士,是年已经50岁。终为越州文学嘉州(今四川乐山)文学,(大约相当于现今的地市级分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长兼文联主席)。
方斫于南宋绍熙元年过世,享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