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芾(1104—1183年)字明可,自号湖山居士。吴桥人(今田市镇吴桥自然村)。宁波知府吴谦之从弟,宣教郎吴詠之从兄。绍兴二年(1132年)中壬子张九成榜进士。翌年入仕,赴任温州乐清县尉,协助县令执掌武装与政法。
暗开私盐通道,滋养万家贫民
宋代盐业属于高税收产业,属于朝廷掌控重要资源,并实行专卖。当时临海、三门、乐清、温岭、温州等产盐地域与仙居临近,浙南沿海地带的贫苦民众迫于生计,大多都铤而走险“担私盐”。当时皇令昭然,“属更定法,凡有私盐越境,尉皆劾免。”凡对私盐不严格履职官员充军边塞,流放关外;情节严重者,处以死罪。吴芾作为乐清县衙第三把手,大义凛然曰:“此贫民之失业者,吾其忍以一身之病而愈蹙之耶?”迫于皇令,临海、三门、乐清、温岭、温州等产盐地都相继禁关。唯乐清盐关“睁只眼闭只眼”,网开一面,为天下苍生“暗开私盐通道,滋千村万户贫民家命”。 他所任之处“吏莫宿仇奸,民怀惠利” 。吴芾为官名言:“视官物如己物,视公事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为后世仕途之座右铭。
披肝沥胆,谏言驻跸建康
吴芾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升任监察御史。当时以岳飞为首领的抗金武将,三次北上抗金,连战皆胜。金将兀术准备往开封撤退。形势对朝廷十分有利。吴芾在当时官位不是很高,但居于要职,可向皇帝奏章,直言自己对时政的主张。当年以吴芾为代表的抗金文臣,冒死闯堂,力劝高宗皇帝赵构,要求他能“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开亦助顺矣”。他衷心指望皇帝能开张圣听,重用贤才,疏弃奸邪,收复中原,复兴大宋。时年,正值高宗赵构迁都杭州,改名临安。临安竟成为赵构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用事之臣都靠迎合邀宠得幸,正直之士被压抑打击,官僚士大夫的风气、习尚就此大大恶变。 高宗皇帝赵构不但没有接受吴芾忠告,反而认为他是诬官欺君,贬吴芾为殿中侍御史。
金兵经几年息养,背信弃义,变本加厉又大举进攻南宋。南宋皇朝对内咬牙切齿,称皇称霸;对外却龟缩一团,胆小如兔,拒不抗金,企图再次求和。对此,吴芾怒发冲冠,直谏高宗说:“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吴芾极力劝高宗要清醒头脑,修理朝政。虽然吴芾苦苦相劝,皇帝却无动于衷,执迷不悟。
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毙命扬州后,形势略有所好转。吴芾立即上疏,“自古王者必居要会以固根本,而建康者五气所钟,龙盘虎踞,六朝建国根本之地。其江山之雄,原隰之广,控带荆扬,引输江汉,咫尺两淮,应接四川,是为形势之冲。非若临安之僻在一隅也。陛下往年以强敌侵扰,淮甸未宁,仓卒南渡,且于临安驻跸盖非择而取也。其后和好既定,姑务休息,因循定居不复迁徙。今者逆亮灭亡,天开兴运,陛下亲御六飞,幸临建康,以图进讨。不唯上合天时,下得地利,又适中机会,允协人心。盖以北土之民讴吟未改,一闻大驾临江,知陛下为恢复中原之举,想其延颈举蹱,曰:‘径来苏’﹗今千乘万骑,纵未能即还上都,讵可不少驻跸建康,图回经理,以系其望乎,昨闻有旨,增葺宫室,创造营室,臣固知陛下必为盘薄之计矣。今行殿既已粗修,三省六部亦已粗备,有众之从行者又复间有庐舍亦可即安矣。营室既成,兵卫家属有所栖息,亦无复归念矣。唯是远近之人未知圣意所在,妄谓大驾视师,必不久住,故州县之应办濒次者,日已回銮舟船之泊于镇江者,不敢放散,而一行官吏兵卒,犹给在路钱券,其费不赀,徒耗国用。愚欲圣慈特下驻跸之诏,明告中外,使知陛下不忘经略中原之意,则人心安而国是定矣。”吴芾虽然不是武官,后人却以这篇《奏章》评论吴芾是位战略家、军事家。
正气凛然,与秦桧分道扬镳
吴芾在乐清任尉期间,“大治学宫,聚其秀民子弟教之,其后人才辈出,有以直言冠多士为名臣者。”如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状元王十朋,就是当年吴芾在乐清创办新县学的门生。吴芾笔墨奇异,文才超人,文章为南宋百官所恭仰。不久升迁为秘书正字。他与朝廷文武百官朝夕相处。因而认识了秦桧,秦桧长吴芾13岁。秦桧出身于地主贵族,慧眼识玉,极为欣赏吴芾的才华,早就看出吴芾是“国之栋梁”,并主动与吴芾交好。但吴芾是朝廷主战派,坚决支持岳飞抗金。秦桧屈膝投降,引起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吴芾与秦桧开始分道扬镳,并弹劾秦桧。
绍兴十一年(1141年)12月,秦桧为头目的南宋投降派,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与金人订了“绍兴和议”条约,规定南宋向金称臣,每年贡银25万两,帛25万匹,并割弃大片领土。秦桧党羽塌台后,朝政依然操纵在投降派手里,他们担心后患无穷,千方百计排挤吴芾,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将吴芾排挤出朝廷。吴芾相继任婺州知府,绍兴知府,隆兴知府,临安知府。不久吴芾就被改任通判越、婺两州。因在任通判有功,又任处州知府。
由于当时战乱纷飞,战争的灾难无情地落到劳动人民头上,处州一带抽丁骇人,捐款繁重,民苦民难,苦不堪言。吴芾到任,纵观大局,破旧规,不分穷富,“以新丁补其额”,使许多阔别家乡、久苦沙场者得以归家。这项政策很得人心。
吴芾代理刑部侍郎,迁任给事中,改任吏部侍郎,再以敷文阁直学士的身份知临安府。时有内侍的家僮殴伤酒家的酒保,吴芾逮捕那个家僮并加以惩治,在集市上示众,权豪都侧目畏惧。
致仕归乡,建成仙居西湖
宋乾道五年(1169年)吴芾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晚退闲居,归隐乡里,时年66岁,自号湖山居士。决意不留钱财给后辈,于石井溪一带修建十里仙居西湖,又名小西湖。仙居西湖按照当年杭州西湖的规模与式样,集防洪、灌溉、景观于一体,位置在今日官路镇北岙坑与永安溪交叉口的湖山(今官路镇后里吴村)、新桥、石井、增仁、叶沙田、乌眉潭一带。分里西湖与外西湖,里西湖在今日乌眉潭一带,外西湖在今日增仁与叶沙田一带。《台州府志》记载当年有“十亭十榭”,湖岸桃红柳绿,湖里碧波荡漾。
吴芾寄情山水,勤于著述,广收弟子,与学术界交流甚广,他与当时的王十朋、陈良翰并称江浙三才子。史称王十朋(温州人)吴芾、陈良翰(临海人)为南宋奇才,“足以大任者,惜其不尽用焉”。
朱熹在台州履官期间,曾多次拜道吴芾,两人相见恨晚。吴芾退隐仙居后,朱熹钦佩其不造豪门私宅以显赫身份,也不曾购置田产留予子孙,倒是倾其终身积蓄,按照杭州西湖格局,一比一大小建造仙居西湖,与故乡父老同享杭州西湖之美景。淳熙九年(1182年)金秋十月,朱熹专门前来仙居西湖,拜访耄耋之年的吴芾。吴芾闻讯,倒履相迎。史载:“野服蓝舆出见,邀与湖上,延坐与饮,论说平生,俯仰感慨,遂以身后之传为托。”翌年,吴芾在仙居西湖安然辞世,享年80岁。朱熹悲痛欲绝作挽诗以悼念:“台有倾辟望,江湖去一麾;吾阗三谏挈,政有百年思”,并亲自提椽,承诺初心,为吴芾撰写《神道碑》。朝廷感怀吴芾忠心耿耿,直言不讳,谥号为“康肃”;并恩准墓道立“赐谥敕谍”碑。很可惜朱熹撰写1300余字的《神道碑》由于石质选料问题,于清中期前后就已风化坍塌,今存“赐谥敕谍”碑,历经八百余年风霜雨蚀,依然挺立在官路后里吴大岙里吴芾墓前,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