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永安随笔 > 内容

仙居的儒家传统

  发布时间:2024-03-11   字体:【  

在古代,仙居是个不起眼的山区小县,然而台州府科举考试史上的前三位进士都是仙居人。但纵观隋代开科取士(605年)至宋代大观末年(1110年)500余年来,仙居仅有8名进士。由于登进士第凤毛麟角,科举制度并不怎么为仙居民间所知晓。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县令陈戭于县治东侧建孔庙,时称先圣庙。庆历八年(1048年),著名思想家、政治家陈襄来仙居当县令,首创学宫,作《劝学文》,并亲自执鞭开讲,仙居教育开始走向乡间。
▲《宋古灵陈先生教语》
至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计133年,全县共考取进士17名,大约8年考取1名进士。自从陈襄办学80年之后,吴芾三兄弟连登进士,科举仕途陆陆续续有仙居儒生榜上题名,应验了儒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经典。
淳熙九年(1182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应邀来桐江书院讲学。亲书桐江书院匾额、桐江书院校牌,题写鼎山堂匾额,并亲手植苦槠树,寓意“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桐江书院苦槠树
朱熹以《白鹿洞书院教规》为范本,亲自订立学规。尤其是朱熹亲历了桐江书院的学风与文脉,寄予无限希望。翌年,即将儿子朱埜送到桐江书院就读,并作诗《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
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
我今送子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
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工夫。
汝若问农事,晓烟晨露劳耕锄。
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朱熹送儿子到桐江书院的同时,赠予书院许多书籍。其中,他亲著《四书章句集注》,之后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自从朱熹之后,至南宋末年,近100年,仙居出进士126名,是过去的10倍。自开科取士至清朝末年1300余年期间,仙居共出进士合计328名。文进士212名,其中本科进士142名,特科进士70名;武进士116名,其中武状元4名。按照古代人口比例,仙居科举登第名列台州前茅。故而,有不少专家学者专门研究朱熹与仙居儒家文化。
▲文明楼
仙居四面环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先解决吃饭,再入书院读书;晴天耕田、雨天读经,耕读文化世世代代传承。这是仙居儒家文化的特质。时至今日,许多农村四合院门额、垣墙题款、中堂立轴等都凸显耕读文化。
朱熹看到仙居民间半耕半读的习俗,十分认同,并且将儿子送到桐江书院就读。他嘱附儿子到仙居学习两样东西:读书与耕田。
“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工夫;汝若问农事,晓烟晨露劳耕锄。”
这个故事被河北紫轩影视有限公司拍成电影,搬上银幕,成为当代儿童启蒙教育的风传视频。
大约在100年之后的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年),著名教育家、诗人翁森创办了安洲书院,取朱熹白鹿洞学规以为训,亲自讲学授徒,先后“从学者达八百多人”。当时所作的《四时读书乐》与朱熹《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有同工异曲之妙。
▲2022年首届仙居县乡村史迹展
2020年,浙江大学与台州市联办台州儒学院,授牌给仙居。以桐江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培育了一代代文人学士,涌现了吴芾、应大猷、李一瀚、吴时来等“激浊扬清”“刚直不阿”的御史监察官,在仙居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仙居著名官吏应良、林应麒、金克厚、李一瀚和应大桂等均为王阳明的亲炙弟子。王阳明“致良知”学说,对他们的从政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后三人均担任过御史监察官,清正严明、勤政爱民,故名垂青史。
据统计,仙居历代共有60余名御史监察官,御史文化源远流长。这些御史监察官正色立朝、弹劾权幸、匡正纲纪,留下“铁面冰心”“南台世范”“一门奇节”的美名。历经风云千载依然厚德流光,清风颂远。
仙居地处浙东丘陵地带,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古代仙居偏居一隅,舟楫不通,交通闭塞,千百年来人们过着邻里守望的田园生活,山的硬气和水的灵气相互交融,造就了当地人淳朴直爽的性格,也传承了崇德向善的品行。
受山水环境影响,风俗民情同化,仙居人重视“忠孝节义”,节操刚烈。鲁迅先生曾赞叹的“台州式硬气”在仙居人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仙居的儒士也以重“气节”为标榜。“台州式硬气”特点:直接进攻,硬碰硬,不拐弯抹角。仙居共有7人入国史,其中6人是硬气清官,1人是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硬汉孝子。
▲御史文化展览馆
2019年,仙居纪委编纂了仙居御史故事《风骨》,堪称中国地域御史文化第一书,仙居被称为中国御史之乡。今年,仙居县在桐江书院内设了两个展览馆。一个是以千年书香为题的儒学展览馆,另一个是御史文化展览馆。仙居的千年儒家文化,就是千年耕读文化史,进而衍生了仙居千年御史官,成就了千年廉官史。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作者:方炳乾】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