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永安随笔 > 内容

仙居:佛道双栖康养地

  发布时间:2024-02-19   字体:【  

“洞天名山屏蔽周卫”,仙居是佛道两教修真悟禅、炼丹化仙的理想场所,有“烟霞灵栖之乡、神山仙邑之地”的美誉。
▲中国最大的摩岩石刻——石牛大“佛”
仙居目前发现有两座汉代的寺院:一座是石牛村的石头禅院,一座是南峰山的兴道禅院(肇自东汉)。石头禅院建于公元194年,比白马寺(公元68年)晚126年,比国清寺(公元598年)早400多年。仙居最早有记载的高僧是支昙兰。
▲石头禅院前大溪中的石牛,民谚:“石牛上田,邑出状元。”
仙居是中国佛教天台宗传播发展的重要区域,广度山是天台山脉的一部份,与对面华顶山相互映衬,是天台山佛教的核心区域,寺院众多,高僧辈出。天台宗先后有四位祖师在仙居讲经或者建寺。仙居禅宗在佛教史上有一席之地,法眼宗、临济宗、云门宗、曹洞宗都在仙居留有众多史迹。
▲神仙居观音洞
括苍山为道教名山,道教文化底蕴深厚。仙居最早的道观为三国葛玄所建的侯神馆,为台州第一个道观。梁武帝时期建有隐真宫,唐玄宗闻庆云覆洞,诏建成德隐元道宫。历史上仙居有道观7座。
下各福星山的括苍洞为道教第十大洞天,麻姑岩丹霞洞为第十福地。括苍洞系中国道教宗修地之一,有徐来勒等十多位道士在此修道成仙。括苍山是灵宝派诞生地,灵宝派奉徐来勒、葛玄为祖师爷。仙居因天姥山影响,女仙崇拜和娘娘姥信仰曾较为广泛。
▲中国道教第十洞天——括苍洞
韦羌山  仙居有记载的最早、最神秘的神山
神秘一
传说大禹治水“践历于此”,刻天书蝌蚪文,至今无法破译。
神秘二
韦羌山“一山而六名”,这些名字往往与仙居古代佛道文化相关联。
韦羌山——《临海记》曰:“韦羌山,此众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科斗。晋义熙中,周廷尉为郡(守),造飞梯以蜡模之,然莫识其义。俗传夏帝践历,故刻此石。”
天姥山——《后汉书·郡国志》《宋书·州郡志》《太平御览》等载:“天姥山,与括苍山相连,石壁上刊字科斗形,高不可识。”
王姥山——北魏·郑小同《郑志》十一卷:“按,韦羌又名王姥。”
韦运——《临海记》曰:“众山之最高者韦运,旧经曰韦运山,亦名天姥在仙居县,东连括苍。”
韦乡——《高僧传》卷十一记载:“支昙兰……问住在何处,答云:乐安韦乡山。”
天鼓——《光绪仙居县志》记载,“韦羌山一名纬乡,一名天鼓。” 
福星山  神仙居住聚会的洞天福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国道教第十福地——麻姑岩
福星山为括苍山主峰延伸的山脉,山顶即麻姑岩,山腰为括苍洞,《嘉定赤城志》云:“(括苍洞)洞口有石云(象云之石),其山曰福星山。”福星山为神仙居住聚会之所,被称之为洞天福地,在此得道成真的仙人很多。
王方平、麻姑为度蔡经成仙而相聚在一起,因此诞生了“沧海桑田”“东海扬尘”的成语。大海变桑田,桑田变大海,仙居的先民们以神话传说的方式向我们述说着古代仙居乃至浙东南一带这一时期的地理变迁。
神仙居住的目的是为了修炼,在这儿修炼成仙的道士有括苍洞第一任洞主东汉徐来勒、后汉左慈、葛玄、郑思远、平仲节、晋羊愔、唐叶藏质等。
“洞天福地”是道教生命文化的一个缩影,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福星山上同时拥有道教第十洞天括苍洞和第十福地丹霞洞,为世所罕见,并且同时拥有隐真宫和凝真宫2个道教宫观,历代皇帝多次为之诏建。
紫箨山  东南禅窟
▲佛教名山广度山
紫箨山,即现在的广度山,也是仙居著名的神山,属于天台山脉。南朝梁武帝时期,昭明太子在仙居紫箨山建有行祠,旧有合龙山庙祀奉盘山大帝,现有太子庙、紫塔山庙遗迹点。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梦一人紫服而朝,自称竹山神,来呈瑞凤(祥瑞凤凰)。翌日,果有凤翔焉,遂将竹山赐名紫箨山,并赐建紫箨庙,封瑞应侯,于公元751年建。紫箨山自此成了佛道栖息之地。广度寺是临济宗杨歧派的祖庭,高僧众多,宋元时期与杭州径山寺等交流十分频繁。 
紫箨山本身就是天台山脉的一部分,历史上仙居曾隶属天台,为天台南乡,是天台宗宗修之地,很多寺院都可以找到天台宗的影子。 
▲方岩悬空寺隐藏在“天空之城”
天台宗真正立宗者为四祖智者大师,仙居县令袁子雄就曾在智者大师门下学习佛法。天台宗五祖灌顶在安洲山讲经,六祖法华智威在横溪上阪建寺讲经,十五祖义寂在仙居光明精舍授徒讲经,十八祖梵瑧建仙居静梵寺。天台宗山家派、莲宗等都在仙居有传承。
仙居禅宗源自洪州宗马祖道一,有“马圣”显异的相关传说。禅宗“五家七派”在仙居都有传承,最重要的是临济宗杨歧派。临济宗的祖师为天台义玄,义玄的师叔平田普岸曾驻锡于大战乡平田寺。广度寺有杨歧派高僧30多位,因此有“东南禅窟”之美誉。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