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居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萦绕着淡淡药香的诊室里,王宇展主任中医师端坐诊台,她仔细地为患者把脉问诊,目光专注而温和,面前的病历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望闻问切的细节。从青涩的中西医专业学生到深耕临床 27 年的中医骨干,从初出茅庐的“冷板凳”到患者口口相传的“岐黄妙手”,王宇展医生的从医之路,交织着命运的机缘、临床的淬炼与对中医传承的赤诚。
阴差阳错入杏林 望闻问切启心灯
1990 年代的那个夏日,填报志愿的书桌前,王宇展的人生轨迹因两代人的执念悄然转向。父亲未圆的医学梦,与她偶然瞥见的“浙江中医学院中西医专业”,共同勾勒出命运的伏笔。当第二志愿的录取通知书送达时,这个年轻女孩或许未曾想到,那本被翻开的《中医诊断学》,会让她在临床实习中深深着迷 —— 当西医指南在疑难病症前略显苍白时,老师们通过望闻问切、循经问诊、精准遣方的场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对传统医学的认知。
1998年,分配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的她,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挑战:年轻医师的身份,让诊室门可罗雀。那个周末的午后堪称转折点 —— 当一位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子背着手询问“你师傅呢”时,尴尬氛围被匆匆赶来的复诊患者打破。那位肠粘连腹痛多年的女士,捧着见效的药方感叹“没想到年轻大夫敢用重剂”。看着患者舒展的眉头,王宇展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中医辨证施治的力量,也暗下决心:“冷板凳坐得住,真本事才立得起。”
进修问道寻突破 经方济世悟真章
临床十年,随着患者增多,瓶颈亦悄然浮现。面对复杂病机时的力不从心,促使王宇展一次次踏上进修之路。她先后在浙江省中医院师从全国名中医陈意教授和盛玉凤教授,系统进修中医内科与中医妇科。门诊抄方时,她仔细揣摩两位教授“方随证立”的思辨逻辑,见证了经典方剂在慢性病调理中的独特优势。这段经历让她的诊疗视野更趋开阔,也为日后专攻疑难病症埋下伏笔。
2019 年,经方热的浪潮席卷中医界,王宇展医生的诊室里也开始出现新的尝试。那一年,先后来了两位感冒后汗漏不止的患者,成为她经方实践的分水岭:前者用补气敛汗法治疗了月余,而后者以经方桂枝加附子汤,服用三剂就收功,“一剂知,二剂已”的疗效震撼,让她想起《伤寒论》里沉睡的条文,也叩开了经方世界的大门,更让她亲见经方“简、便、验、廉”的魅力 !此后,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王宇展将经方之术有机、辩证地运用到相关病例中,佐证了千年经方药简效宏、安全可靠的优势,更加坚定了她学习济世经方的决心和信心。
方证三角明方向 跟诊悟道再出发
2023 年,黄岩中医院的讲台上,黄煌教授的“方证三角”理论如醍醐灌顶。当抽象的“证候”被具象为“桂枝人”“大柴胡人”的体质特征,当经方应用从思辨走向可辨识的临床模型,王宇展的诊疗思路迎来颠覆性突破。“原来经方不是背条文,而是看‘人’开方。” 她在笔记中写道。
2025 年 3 月,春寒料峭中,为进一步提升临床能力,王宇展再次背起行囊,走进江苏省中医院的诊室。在黄煌教授及其弟子的门诊跟诊时,她专注观察“方——病——人”的精准对应:面对面色晄白、自汗畏风的“桂枝人”,如何以桂枝汤加减调和营卫;遇到体型壮实、胸胁苦满的“大柴胡人”,又该如何把握大柴胡汤的使用时机。诊室里,患者服汤后复诊时的舒展神情,印证着经方理论的生命力;带教老师遣方时的寥寥数语,让她深刻体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精髓。就在今年端午节,王宇展带领仙居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团队成功加入“黄煌经方大运河联盟单位”,成为全国34家经方联盟单位之一,为后续仙居县人民医院开展经方学术研究、推动经方临床应用以及壮大经方人才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今,王宇展医生的诊室里,既有古色古香的脉枕,也有现代的电子病历系统。她习惯在处方笺上标注“清淡饮食”“注意防风寒”等批注,也会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解释“为什么几味药能止汗”。在她看来,经方的传承不是复古,而是让经典在现代临床中焕发新生 —— 就像黄煌教授倡导的“经方惠民”理念,她正努力将“药简效宏”的优势,转化为仙居百姓触手可及的中医药服务。
从当年被质疑“你师傅呢”的年轻医师,到如今患者口中 “看中医找王宇展医生”的口碑医者,27载光阴里,变的是诊室墙上日益增多的锦旗,不变的是案头那本圈圈画画的《伤寒论》。当被问及从医感悟时,她淡淡一笑:“中医的魅力,不在‘奇’而在‘正’。把经典读透,把辨证做细,把病人看好,就是我这辈子最想做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