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永安随笔 > 内容

皤滩五话仙居御史家训

  发布时间:2024-11-04   字体:【  


仙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上涌现出一批御史、通判监察官,留下“大臣遗风”“铁面冰心”“南台世范”“一门奇节”的美誉。
古代仙居籍监察官员们在纠劾反腐、匡正纲纪的履职过程中,将自己的体会思考融入到家族家训中,以劝诫的形式昭示后人,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御史家训。这些家训或谈为民,如陈庸“民失所望,不可”;或讲为官,如李一瀚“职无虚设,禄岂妄干”;或谈持家,如王存忠“吩咐儿曹休指控,好将芒履印苍苔”。这些光照古今的御史家训成为治家良策或修身箴言,在当下仍然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积极意义。
仙居御史监察官按地域划分,涵盖县域多地,其中离不开皤滩古镇,在皤滩大地留下孙郃、吴芾、陈庸、王存忠等诸多御史名人的故事。这些名人不同程度地对应着仙居古代御史监察官历史的三个重要时期,而且都与桐江书院有内在联系,留下的御史家训均首推一个“德”字。
那么,为什么会在皤滩?皤滩有什么?站在皤滩古镇,我们开始追溯仙居御史家训的发展,希望能在培育优良家风,涵养文明乡风方面能有更好的借鉴。
 
第一话:一个殿,胡公殿
胡公殿,最早建于南宋,明万历年间重修,为纪念北宋名臣胡则而建。胡则,金华永康人,是北宋时一位清正廉明、颇有政绩的官员,被毛主席赞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相传他还是皤滩陈氏的女婿。
胡则直言进谏,要求朝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百姓感恩,遂于方岩山顶立庙纪念他。后来,胡公转变成为民间守护神。胡则有《奏免衢婺身丁钱》一诗留世,诗曰:“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敕降南州。丁钱永免无拘束,苗来常宜有限收。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臣今未恨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
胡公以国为重的为官准则和刚正不阿的道德风范,伴随时间的推移成为家规家训,要求后人崇德向善、兴家报国。百姓颂扬胡公,不仅因为他公正执法、为民伸冤,更因为胡公内在的高尚道德。当地人景仰清官,热爱清官,为胡公是皤滩女婿深感骄傲和自豪。
“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家训在“齐家”“修身”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理想信念及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法宝。一个家庭有好的家训家规,才能培育优良家风,才能引导家族子弟修身立德,为以后的道路奠定德之基。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当地人,积淀为寒窗苦读的传统和为国为民的追求,或许这也是皤滩御史家训的一个源头。
胡公殿由古戏台、回廊、大殿等组成。进入大殿,可以看到大殿部分保存十分完整,雕梁画栋,技艺精湛,石柱粗壮雄伟,气势磅礴。在胡公殿,能够看到燕子飞进飞出,这里是燕子的乐园。古街都是木结构的房子,屋檐下随处可见黄泥和着稻草垒成的燕子窝,胡公殿里就有二十多个。细看,每个燕窝都有一块木板钉在底下,衬起小巧的鸟窝,干净,整洁,可见古镇人家的爱心,可见古镇里的民风。一群燕子的守护,彰显了皤滩古镇的人文底蕴和生态文明。
千百年来,胡公殿氤氲的香烟里弥散着皤滩崇德向善的风气。胡公来过又走了,身影已然消散,唯有纷飞的燕子依然一年又一年坚守着这里。不知是古镇的淳朴民风守护着这些飞翔的精灵,还是这些自在的精灵陪伴着古镇的古朴安宁。
 
第二话:一个祠,陈氏祠堂
陈氏祠堂位于龙形古街最东端的龙首上,大殿石柱上刻有12副对联,意在尊崇祖先、追慕先贤,如“入庙存诚当念祖功宗德,登堂思敬要为子孝孙贤”“爱而亲家风光万古,忠且义祖德著千秋”等。许多祠联主讲姓氏源流,而且和古镇颇有渊源。
通过对一副副楹联的解读,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些文字很精炼很精彩。楹联上的每个字都是暗藏玄机的密码,如何去破解,就要有智慧、学识以及运气,这份运气来自于对乡土文化的兴趣。
皤滩古镇因为永安溪黄金水道而兴,商业文明是立镇根基。在农耕社会,儒家青睐耕读传家、重农轻商,似乎和商业文明不在一个位面。皤滩立埠千年,繁荣兴盛,却很好地平衡了耕读和商贸这天秤的两端,非常不易。如果要探究背后的奥妙,不妨从解读祠堂楹联开始,会有别样的收获。
第一联:百世垂箕裘太邱道广  千秋绵似续颖水源长
太邱道广:东汉陈实,颖川人,曾任太丘长,为人宽厚、中正,很有名望,时人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梁上君子”一词即源于陈实故事:他知道家中来贼,躲在梁上,不捉贼却整衣告诉儿孙:“人要自勉,不好的人不是生来就是不好的,放松了自己才堕落了,像梁上那位君子就是这样。”贼大惊,下地叩头谢罪,陈实规劝他改恶从善。
第二联:家法守江州七百口 科名仰宋代第一人
陈氏曾在江西德安县创造了家族史上的一大奇迹,即建立了历时230年、合家3700余口共居同饮的庞大家庭。唐昭宗诏赐“义门”,所以又称之为“江州义门”。义门严格践行儒家道德,有严谨的族规家训,拥有学校、藏书楼等文化设施,至咸平四年登科举仕的达430人。“一犬不至,百犬不食”开创义门奇迹。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义门分析为291庄,分散在全国16个省125个县,义门各房155支族人分别迁居各庄。
皤滩最早的义塾叫作妫川义塾,与陈氏先祖“重文教”传统有关。宋代陈氏家族科举入仕20多人,“宋代抡才甲第荣”,陈氏的崇文门风对当地民风的影响深远。
第三联:堂构相承光万古  箕裘克绍著千秋 
中国许多地名都有来历,或基于典故,或基于人物,终究能找到来源。舜帝妫姓后裔为陈姓之祖,皤滩的妫川义塾之所以取名“妫川”,体现为对祖先居住地的追崇。妫川现在北京延庆区,网上有篇短文这样介绍:“妫川大地,人杰地灵,沧桑巨变,星河灿烂。他们于尘封的书卷中吟唱,拨动岁月琴弦,讲述历史足音。”
为什么朱熹两次莅临仙居,两次都到皤滩,仅仅是因为皤滩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如果从皤滩陈氏肇始的“尚义”“重文教”民风来看,就会有更好的历史视野,会不会这才是个中缘由。
从北宋到南宋,从妫川义塾到方氏义塾,再到桐江书院,历史走过漫长的岁月,但崇文重教的种子已然播下,就静待花开那一天,只需一个合适的契机。而这一个契机,就在于人物和事件。
 
第三话:一个书院,桐江书院
桐江书院位于仙居县皤滩乡山下村与板桥村之间,北望永安溪,东有鉴湖烟柳,西南有道渊山、眠山、赤山,“三小山峙立其前,状如鼎足”。
书院的创始人方斫,又称韦溪先生,宋乾道八年(1172年)特科进士。方斫以方氏族产创办桐江书院,“旁置义田数十亩,以备四方来学膏火之费,一时文人荟萃”。桐江书院的出现,不仅培养了众多的学子,而且形成了一个桐江书院学术圈,进而催生出一个尤其厉害的朋友圈,吸引了南宋一批重量级的学者和官员。
在此可以拉出一个醒目的名单,朱熹、吴芾、王十朋、陈庸、吴津、郭晞宗、孟大武、楼钥、陈愿……在这批人里面,有两位大人物,一是吴芾,一是朱熹,德业文章均为一代之望。吴芾和朱熹的交往,拉开了桐江书院朋友圈的序幕,由此,吴芾、朱熹门人故交开始集结,在种种机缘共同作用下,南宋中晚期桐江书院奠定了“江南第一书院”的地位。
顺便说一下,在仙居御史群里,吴芾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他不是最早当御史的,也不是御史职官最高的,但他是最特别的,学识才华堪称一流。吴芾是一位开创者,一位奠基人,或者就是一个榜样。好人好样,有样学样。自吴芾以后,仙居御史的知名度、美誉度、整体厚度节节攀升,有如旭日初升,其道大光。
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兼主管台州崇道观,慕名遣子从学于桐江书院。清光绪年间《板桥方氏宗谱》收录了一首朱熹的《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我今送郎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功夫。汝若问农事,晓烟春雨劳耕锄。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春,王十朋调任大宗正丞,主管台州崇道观。按照时间推算,王十朋比朱熹要早21年主管台州崇道观。王十朋和朱熹在主管台州崇道观的时候,先后来到皤滩,分别为桐江书院(方氏义塾)留下两块珍贵的匾额。按《板桥方氏宗谱》载,王十朋题作“东南道学世家”“理学名宗”,朱熹手书“桐江书院”“鼎山堂”。
在这个朋友圈里,不乏一批仙居御史,如吴芾、陈庸、吴津、郭晞宗等,彼此之间互动频繁,留下不少诗文酬答。淳熙九年,时任江西提刑的陈庸听说朱熹出任台州,曾专程“送之与浙江亭”。朱熹来仙居,专程拜访隐居在官路小西湖的吴芾,吴芾“野服便舆出见,邀于湖上,延生与饮。论说平生,俯仰感慨”。陈庸逝后,朱熹作挽词两首,“一别今时论,三年想颂声。只今空老泪,难得浊河清”,以此来缅怀挚友。王十朋在《陈提刑挽词》中称其“棣华玉润皆文杰,潜德幽光发妙词”。吴芾撒手西归,朱熹写了三首挽诗,并手书神道碑立于吴芾茔前,挽诗中朱熹称吴芾“台省倾辟望,江湖去一麾。语闻三谏切,政有百年思”。
桐江书院和仙居御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堪称仙居御史文化的富矿。这么多的文化名流互相砥砺,留下许多御史典故和嘉言懿行,里面蕴含着崇德重礼、崇廉向善的文化基因和人生智慧,成为仙居御史家训的文明篇章。例如吴芾“实惠倘及民,死亦有生气”,陈庸“民失所望,不可”,吴津“顷年得禄储谷数千斛,请以均济岁侵”,郭晞宗“子孙既仕,须奉公勤政”等,均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第四话:一个人,王存忠
万竹王村为王氏聚居地,相传明朝初期,王氏始祖来到皤滩,看到这边有山如卧虎,遂在“虎腹”前结庐而居。万竹王村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不少人物,比如明成化年间的应天府巡按御史王存忠。
仙居民间有句俗话:“头日斫柴爿,转日管八县。”头一天还在山中砍柴的人,转天就奉命去管八个县了。这八个县就在镇江府,主人公就是王存忠。不妨拉长一个镜头:穿着草鞋的王存忠,挑柴到皤滩赶早市,然后去桐江书院读书,再回家种田。桐江书院的耕读文化,成就了王存忠的科举仕途。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古镇一些村落里,仍然能够看到这样的对联。古代读书人追求“耕”与“读”的生活方式,白天躬耕劳作,晚上挑灯夜读。耕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追求。“耕”可安身立命,为生存之本;“读”可知书达礼,为教化之路。耕读文化的精髓源于儒家学说,促使古代知识分子思想接近百姓,作风务实接地气。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王存忠46岁,由御史转任镇江知府。镇江古称丹徒,和唐代仙居诗人项斯有联系。项斯,唐会昌四年(844年)进士,是仙居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进士,曾在丹徒县当过县尉,成语“逢人说项”的主角。镇江,江南鱼米之乡,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有“天下第一江山”美誉,明代属于南直隶辖区,水运繁忙,物产丰饶,江南富庶之地。王存忠秉承祖训,不忘“耕读初心”,履职在任时,“明珠蕃贝不以为尘匣”“深孚民望”。
多年以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后来担任左都御史的吴时来考中进士,担任松江府推官,往返镇江听到王存忠清廉轶事,深为折服,赞叹王存忠这位仙居老乡“有郁林片石之风”。 
王存忠任监察御史、镇江知府二十余年,却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财产。《光绪仙居县志》记载王存忠诗句:“吩咐儿曹休指望,好将芒履印苍苔。”告诫后人要放宽眼界,淡泊名利。
王存忠辞官还乡后,曾作长短句《归田乐》,描写家乡田园生活:“归田乐,归田乐,尘世总迷茫,清风在邱壑。壶日丽长晖,岭云时袅袅。万事于吾何所求,明珠遮莫供弹雀。往事已浮沉,古人不复作。高枕傍流泉,心期自磅礴。秋菊绽东篱,寒梅老山角。策杖恣逍遥,俯仰无束缚。茶熟香清少客过,浊醪邀月相与酌。吁嗟乎!百年倏忽间,人生几荣落。算来钟鼎我奚加,争似投簪事耕凿。”
王存忠回归田园,每天只是在溪边伴着水声安睡,提着一根竹杖在山间随意闲逛,秋天赏菊,冬日品梅。王存忠最后感慨,人生不过短短百年,倏忽而逝,钟鸣鼎食,荣华富贵,又有什么用呢?
王存忠回到故里万竹王村时,年迈的父母已届风烛残年,他“纯孝天植,废蓼终身”,躬亲抚养,竭尽孝道。他建议县令李克用在县城建朱子祠、尽美亭,并倾己所有相助。吴时来赞他:居朝廷之时,是位岳岳大臣,处田园之下,就是蔼蔼吉士。
王存忠“嗜古笃学,老不释卷”,常常到桐江书院义教,言传身教影响士子。有《扫地》一诗流传后世:“岂云轻富贵,原不爱纷华。性懒勤扫地,家贫喜种花。林泉为活计,风月是生涯。自有床头瓮,何须问酒家。”
王存忠就任镇江知府期间,携带一个14岁的外孙言教身传。王存忠一生清廉为官,刚正不阿,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外孙,这位外孙就是后来任佥都御史、刑部尚书的应大猷。
 
第五话:一个系列,匾额文明
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事实上,世家大族往往将理想与追求浓缩于门匾之中,衍生出传世家训,成为家族的精神象征,成为古建筑的灵魂。
皤滩古镇至今保存着许多匾额,散落在古镇的各个地方,尤其以龙形古街和山下村为多,随便列举下,就能形成一个古镇匾额文明系列。可以说,以匾研史,可以佐志,以匾研诗,可得诗眼,以匾学书,可得笔髓。
匾额是独有的民族文化精品,每方匾额都有背后的经典,御史家训往往体现在古镇匾额的细微之处。
秀挹桐江:“秀”是秀丽,“挹”是充满,体现了对家乡家园的热爱。
槐市飞声:在科举考试中屡有好成绩,“槐市”是汉代长安读书人会聚之处。
洛社名高:在洛社中名气很大,威望很高,“洛社”是一个学术组织。
正身履道:出自《周易·履》,在人生的道路上坚持正直和诚实的行为。
资生堂:山下村翁氏媳妇在猎人枪口救下一头小鹿,后来她难产生命垂危时,小鹿口含草药相救。
通衢四海:愿天下宾朋莅临,寓意沟通交流、合作共赢。
积善余庆:出自《周易·坤》,强调好家风对后代的深远意义。
太和泽浚:重品德修养,教育家族子孙后代传承好家风。
神听和平:取自《小雅·伐木》,寓意感受真善美,与社会文明同步而行。
进一步推敲,这么多古镇匾额无不主打一个“文明风”,契合今天的浙风十礼主题,敬有礼、学有礼、帮有礼、乐有礼、行有礼……而且,这里面引经据典,讲得最多的就是对家训家风的重视,“槐市飞声”“正身履道”“积善余庆”“太和泽浚”无不体现这一追求。
探究起来,这些匾额大都包含崇德向善的元素,这些元素铺展开来,汇聚成为“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五德,最终演化为仙居御史的传世家训。回过头再看仙居御史家训,陈氏以“克己、勤勉”为主题的“五刑五罚五劝五赏”,吴氏以“耕读传家、厚德仁爱”为核心的“祖训四戒”,李氏以“修身、齐家、济天下”为内涵的“十训八诫”,成为家族内部的行为戒律和精神信条,成为家族成员为人处事的规矩,更成为家庭和睦、村居和谐、社会安定的保证。
传统大宅均为独门独院,有院就有门,门上就有匾,所以,院子与匾额从来都是中国人故事的精彩元素。挂在门垣上的匾额,犹如宅院的眼睛,默默地审视着家族子弟是否遵循家训前行。仙居御史留下的精彩论述,最终以家训传承的形式融入子孙的集体记忆,影响深远。例如吴氏家训:“吾家世多荩臣,鞠躬尽瘁。为孙子者其以康肃、忠恪二公为法。”要求后代子孙效仿吴芾、吴时来两位御史,奉公勤政,为国为民。其中,康肃就是吴芾,忠恪就是吴时来,国史有传。
一个地域的发展,文明的元素很重要。什么是文明?古代叫作“风俗”“民风”,上到天子,下至百姓,都非常重视,里面涉及到教育、品德、家风、家训等许多内容。在传统文化语境,“风俗”是极大的事情,宋代学者楼钥认为:“国家元气,全在风俗;风俗之本,实系纪纲。”所以古人关注的是风俗的精神、文化层面。
《礼记》里说:“一道德以同俗。”“一”就是统一,“同俗”就是相同风俗。古人认为,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把风俗逐步统一,用超越时空的共同的道德观把大家的认识统一起来,实现“道一风同”。传统家训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再向外扩散,集中体现着时代价值观。御史家训文明元素爆棚,诉诸于当下,就是极好的“仙居有礼·好人好样”范例。
仙居御史家训所蕴含的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等智慧,其中主旨大都以“德”“仁”“礼”“孝”立论,强调道德自律与品行修养,经历时光的洗礼,仍然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遥相呼应,连接贯通,成为穿越历史的风景。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作者:陈晨永】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10 | 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