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国粹,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讲究积极入世,适合中国社会和道德传统,契合了古代王朝的治国理念与强国思想,故而,儒教成为国教。仙居乃区区小邑,建县于晋代,儒家思想孕育甚早,浙江的第二位进士,台州的前三位进士,都是仙居人。即便如此,五代之前科举取士以来430年,仙居仅有10名进士,平均43年出1名进士,可谓是凤毛麟角。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县令陈戭于县治东侧建孔庙,时称先圣庙,开始燃烛焚香,祭拜孔子,仙居始有儒教。庆历八年(1048年),著名思想家、政治家陈襄来仙居当县令。他亲自作《劝学文》《劝俗文》,并执鞭开讲,仙居儒教开始走向乡间。至北宋庆历七年,计133年,考取进士14名,大约10年 考取一名进士。自从陈襄倡导办学,80年之后,吴芾三兄弟连登进士,然后科举仕途陆陆续续有仙居儒生榜上题名。应验了儒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经典。
朱熹的理学思想与仙居人传统思想文化,心知相容,天人合一,独树一帜,成为朱子理学思想根植浙东南的奇葩。朱熹之后100余年,仙居出进士126名,是原来的十倍。自开科取士至清朝末年,共1300余年,仙居共出文进士212名,其中本科进士142名,特科进士70名。武进士116名,其中武状元4名。文武进士合计338名。按照古代人口比例,仙居科举登第人数名列浙江前茅,为台州首位。
宋淳熙年间 (1174—1189年)朱熹在浙江数次履职,鉴于地缘人和,多次来仙居巡视与讲学。他敬贤爱士,结识了仙居一批大儒,成为自己终生知交,留下许多人文故事:亲书桐江书院校牌,题写“鼎山堂”匾额;亲手植苦槠树,寓意“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以《白鹿洞书院教规》为范本,亲自为桐江书院订立学规,并赠给桐江书院等身著作。尤其是他精心编撰了《四书章句集注》(之后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也毫无保留地留在桐江书院。最后将儿子朱漜送到桐江书院就读,将儿子托付给桐江书院创办人方斫,并作诗《遣子入桐江书院》,成为千古勉学心灯。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许是朱熹的出生地与成长历程与仙居有同工异曲之妙,抑或是仙居的风土人情格外应合他,朱熹才将儿子朱漜送到桐江书院就读,并作诗《遣子入桐江书院》:
“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我今送子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工夫。汝若问农事,晓烟晨露劳耕锄。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仙居地处浙东南山区,为台州最西部,总面积2000平方公里。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建县,至今已有1677年。仙居地域独特,囿万山之中,自成一隅,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先解决吃饭,再入书院读书,晴天耕田,雨天读经,耕读文化世世代代传承,这是仙居儒教文化的特质。时至今日,许多农村四合院门额,垣墙题款,中堂立轴等等都凸显耕读文化。仙居民间半耕半读的习俗与仙居人的勤劳刻苦,在朱熹心灵深处产生强烈震撼,不谋而应合,无声而认同。他嘱咐儿子来仙居学习两样东西:读书与耕田。“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工夫。汝若问农事,晓烟晨露劳耕锄。”这个故事被河北紫轩影视有限公司拍成小电影搬上银幕,成为当代启蒙教育的风传视屏。大约100年之后的元代至元(1271-1294年),著名教育家、诗人翁森创办安洲书院。取朱熹白鹿洞学规以为训,亲自讲学授徒,先后“从学者达八百多人”。民国时期将翁森的《四时读书乐》选入小学教科书,至今台湾的初中教科书仍然保留着《四时读书乐》。
朱熹的廉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学思想中,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气节的重要性,以及在政治和社会实践中推行廉洁和正直的原则。古籍记载,每每朱熹入境仙居,均有儒子相约朝夕相伴,在师道礼范以及朱熹生活起居等,均尽弟子之礼,颇显乡风良俗,且深得朱熹赏识。在所有仙居学子里,尤其是陈柏与吴梅卿、吴谅父子等最为贴身朱熹,获朱熹“道德性命之学”遗绪,得朱熹儒学真义。陈柏将朱熹先后在仙居口授儒家经典的义理与“知先行后”新义,概括提炼成《夙兴夜寐箴》,一时成为台州儒教热捧精要。当年金华著名教授王柏,应聘在仙居城内上蔡书院任主讲一职,不仅将《夙兴夜寐箴》作为核心教材,还礼聘书法名家抄写,悬挂于厅室,作为治学座右铭,终身伴读与领悟。同时又录《夙兴夜寐箴》与陈柏的感怀友人诗词,作为厚礼赠给挚友叶通斋。宁波的教育家程端礼著《读书分年日程》,亦将《夙兴夜寐箴》录入,以教后学。当年文坛巨擘宋濂称《夙兴夜寐箴》是儒家蒙世箴言,“本末明备,体用兼该”,既切合圣贤大道要义,又具备农耕文化精进的特质,必将成为儒教经典,为后世杏坛赓续与传承。果真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书法大家将《夙兴夜寐箴》以多种书体书写装裱,参加全国书法大赛,如同《兰亭序》《滕王阁序》《四时读书乐》一样炙手可热。更有中老年人,将《夙兴夜寐箴》当作养生之道,长日吟诵于口。陈柏学高而身正,是一位谦谦君子,受朱熹耳濡目染所润化。《康熙仙居县志》《光绪仙居县志》记载:朱熹弟子陈柏与郑雄飞、吴梅卿、吴谅合称四君子。
朱熹能安贫守道,以勤为本,以苦为乐,为仙居士子所仰。他的品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仙居儒生,润化了仙居儒子心灵,荡涤与净化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据统计,仙居历代共有60余名御史监察官,御史文化渊远流长。这些御史监察官正色立朝、弹劾权幸、匡正纲纪,留下“铁面冰心”“南台世范”“一门奇节”的美名。历经风云千载依然厚德流光,清风颂远。《光绪仙居县志》记载,古代仙居县城就建有“宪台坊”“天官尚书坊”“青云坊”“正谏坊”“阐科坊”“奕世簪缨坊”“维特国是坊”“内台总宪坊”“大文宗坊”“大谏议坊”“司寇尚书坊”“少方伯坊”“大司寇坊”“宪藩坊”“谏垣藩坊”“柏台坊”“翰台坊”“总宪坊”“攀龙附凤坊”“两朝三赐存问坊”等20座御史牌坊。
2012年,仙居县纪委召集本土文化专家,深挖古代御史文化;2019年,仙居县纪委编纂了仙居御史故事——《风骨》一书,堪称中国地域御史文化第一书,仙居被相关专家称为中国御史之乡。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朱关田为桐江书院题额:江南第一书院。2023年桐江书院内设了两个展览馆。一个是以千年书香为题的儒教展览馆,另一个是御史文化展览馆。今日的桐江书院,诠释了仙居的千年儒教文化,透析出了仙居千年御史廉官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