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玉(1212—1279年)字息公,一字德公、德翁、德韬、德翰,号碧栖。城内下赵巷车门里(今福应街道月塘社区)人。陈仁玉出身于仕宦世家:曾祖父陈庸进士出身,官居江西提刑;祖父陈括武进士出身,福建长溪县尉;父陈清卿武进士出身,兵马都监、台州府戍边团练使;其母郭氏是南宋理宗皇后谢道清的姨妈,他与理宗皇后谢道清是表兄妹;外祖父是琼管安抚(宋代海南岛最高行政机构,正三品)郭晞宗,五个舅父均为朝廷命官;其叔父陈正大是嘉定十三年(1220年)武状元,官居钦、沆两州知州,兵马都监。
陈仁玉禀赋好学,自幼颖悟过人。四岁开始习武,五岁习文,熟读《春秋》,攻经史,博览天文、地理、政治、军事诸籍,每有心得必记之。当时南峰山的“碧栖堂”书院,是仙居最早的儒家传学杏坛之一。该书院是陈仁玉曾祖父陈庸所创办,曾经不惜重金礼聘名家大儒任教,为陈仁玉研读经史提供了优裕的求学环境。有江湖诗派领袖之称的戴复古,应邀在南峰山“碧栖堂”书院教书育人,成为陈仁玉的启蒙老师。戴复古是位如雷贯耳的词人,也是史上为数不多的旅行家。他喜欢云游四海,贴身弟子陈仁玉不离不弃伴随左右。少年的陈仁玉,就随戴复古云游台州府治、天台国清寺、黄岩县城、太平乡漩门渡、玉环岛、石塘海岛、雁荡山、温州城、福州城等名山大川与古城名刹。师徒两人一唱一和,戴复古把多年收藏的历代名人游山玩水的诗作和散文游记,让陈仁玉整理成册。陈仁玉按纪年分门别类编纂,还将两千年间历代名流游览泰山、武夷山、沂水、秦淮等游记编成旅游文献,囊括了先秦古籍《山海经》,编年体史书《左传》,屈原的《远游》《九章·橘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王绩的《醉乡记》,以及宋朝的苏东坡、欧阳修、朱熹、陆象山等名人作品,共 88篇,汇编成一本《游志编》,于淳祐三年(1243年)秋,刊行之 。
宋绍定三年(1230年),陈仁玉考入全国最高学府京都太学,与理宗皇帝贾贵妃胞弟贾似道,皇后谢道清胞弟谢奕修以及名儒王亚夫,仙居吴坚(后来官至左丞相),同师受业。宋绍定五年(1232年)恰逢大考佳期,其父陈清卿猝然病故。他在家守孝三年,失去第一次科考机会。陈仁玉利用守孝期间,感受江南湿地的温润,仔细观察野生食用菌的生长与繁殖,悉心探究食用菌的内在奥秘。《台州府志》曾引用《台州外书》:“南宋时,仙居之菌为异品,尝以充贡。”陈仁玉善于抓住每一菌种的特殊之处,或是生长环境、或是形状色味、或是采摘时间、或是食用方法等等,通过观察、品尝、研究, 于淳祐五年(1245年),写下了《菌谱》。该书记载了合蕈(xùn)、稠膏蕈、栗壳蕈、松蕈、竹蕈、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共十一种食用菌。全书言简意赅,内容丰富,仅八百多字,在中国植物学史、药学史、烹饪史上价值极高,影响深远,开创了我国菌类植物学的先河。明代潘之恒的《广菌谱》和清代吴林的《吴蕈谱》,都是在陈谱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此书为目前所知的世界最早的食用菌专著,被编入《四库全书》,后人将陈仁玉称作“食用菌之父”。
淳祐九年(1249年),陈仁玉受临安知府赵与之托,负责纂辑《淳祐临安志》。他先与通判吴革共谋合作,吴调迁后又与大儒王亚夫昼访夜思,遍访民间谱牒,“得古今事迹千数百条厘为门者十有二,为类者九十有九,为卷者五十有二,总之数十万言,亦略备。”翌年十二月书成。该书为我国古代方志中的上乘之作,对研究宋史和宋代临安史很有参考价值。明代《永乐大典》收录了陈仁玉的《淳祐临安志序》,后人将陈仁玉称为方志学大家。
开庆元年(1259年)陈仁玉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登巳未周震炎榜进士,赐同进士出身。时年陈仁玉已经48岁。陈仁玉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其文名风靡京华内外,尤其是他在地方文献、方志典籍方面造诣很深,且独树一帜,深获理宗皇帝的赏识与器重。入仕初,以“经筵(在天子御席讲论经史)”之职候缺,再补常州文学(统领与管理地方文化,大致相当于今日的文联主席),旋即擢为将作(兵器制造)监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曾出任浙东提刑兼知衢州。后任浙东安抚使、敷文阁博士、兵部侍郎等职。
陈仁玉天性聪慧,具高世之智,旷世奇才,怀赤胆忠心,忧国忧民之志,可惜生不逢时,报国无门。宋代著名词人万哲有绝句《中秋寄陈碧栖》:“少日时时负百忧,从人络马与牵牛。中年置此身如竹,荏苒风前得自由。” 由于朝廷政治腐败,权相贾似道专横跋扈,搞得天怒人怨,陈仁玉早就看不下去,毅然决然上书辞官,回归故里建园避世。《光绪仙居县志》记载:“陈安抚仁玉园,在县南,台榭甚盛,又有碧栖山房在南峰山之下,地名黄村。林木翳然,理宗御书扁以赐之。”
德祐二年(1276年)农历正月十六,蒙元军虎视眈眈合围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面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南宋朝廷无力回天,为使天下子民免除刀兵之苦,保全临安逾百万居民免遭屠城之灾,谢太后宁可自己背负千古罪名,昭告所有郡县放弃抵抗,归降元朝。陈仁玉悲不自胜,呼天抢地,表示“拒降”。他即刻联络了权知台州的王珏、魏王九世孙赵时栗,商定倾家荡产招兵买马,抵御元军。陈家堂兄弟陈仁义(武状元陈正大儿子)、陈仁飞、陈仁曦等,建康通判陈绍方,扬州通判陈绍球,甚至连时年69岁的婺州通判陈寿远,也老当益壮,披挂上阵。陈仁玉率族人赶赴临海台州府城军营登记的就有53人,且人人骁勇,个个精英,时人称之为“陈家军”。
1276年4月16日,元朝军队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台州府城。元军本以为可不费吹灰之力直取台州城,殊不知“陈家军”把守的台州城固若金汤。10天攻不下来,元军损兵折将,士气大伤。宰相伯颜再调重兵驰援,合力攻打台州城。终因寡不敌众,4月26日城破。赵时栗重伤被俘,王珏投泮水自尽。陈仁玉率数千名精兵从南门突围,退隐至黄岩石圹山海中(今温岭市石塘镇),在荒无人烟的海岛安居拓荒,开山凿石,过隐士生活。越三年,郁郁离世,临终戒子孙永不仕元。
陈仁玉含恨去世时,正是元代兴盛时期,不便扶柩回归故里,草草葬于海岛。越三代,陈仁玉曾孙陈寿山,因为海盗猖獗,举家迁移到金清(今温岭市金清港)。至明代成化年间,金清陈氏陈绮考取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工部副郎。在此前后,陈仁玉后人遵照其生前遗愿,将其遗骸落叶归根,从温岭石塘海岛移葬仙居南峰山桃花洞侧、陈家私立碧栖堂书院旁,立坐震向兑坟冢。该坟冢清代遭盗墓,文革期间,再次以“四旧”遭毁。2024年秋,当代温岭市企业家、陈仁玉第二十世孙陈世林会同下赵巷车门里陈氏,择日重修,并立碑铭记。
同年,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办的国家级杂志《中国教工》,以《大宋忠魂》大篇幅推出陈仁玉精忠报国事迹。适逢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专业委员会国学教育与实践基地,挂牌在南峰书院朱子文化研究中心,与陈仁玉墓道交相辉映,彼倡此和,实属千年契合。台州儒学院与县里相关部门表示,将以陈仁玉墓道为抓手,精心打造南峰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古先贤的儒家思想与报国情怀,重新焕发荣光,激励年轻一代砥砺风节,爱国爱乡,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