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襄是北宋初、中期的名臣、教育家、理学家和诗人,他在仙居为官四年,政绩斐然,堪称仙居文教始祖,并以此为起点走向中枢及各地方治所,为百姓办了许多开创性的实事,广有口碑。
陈襄是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北宋庆历年间进士。庆历八年(1048年),陈襄由浦城(今南平市)主簿调任仙居县令。仙居当时属“文教未兴”“礼教不通”的“荒远之区”,失意官宦的“谪戌之地”。他针对仙居“民尚朴野、罕知读书”和“民穷多变、监狱患满”的现状,选择了两大治理方略。
首先是抓教育。
陈襄亲作《劝学文》,乘大年初一有名望的老人前来贺年之际,“命门人管师复宣读于庭”。《劝学文》指出,“夫人为善,莫善于读书、为学。学,然后知礼义孝悌之教。故一子为学,则父母有养;弟为学,则兄姊友爱;家为学,则亲族和睦;一乡为学,则闾里康宁;一邑为学,则风俗美厚,虽有恶人,将变而为善矣。”陈襄要求“父老归告而子弟速令来学”,政府将“择明师(好老师)而教诲之”。
为了增加仙居人民受教育的机会,陈襄安排县内各地在原文庙的基础上购买附近的土地,扩基创办学宫,并以文书教谕乡民限令遣子弟入学。
为了教化百姓子弟,陈襄身体力行,带头施教。当地有求教问难者,可以乘他处理政事之余“入问于庭”;他每次巡视部属、考察刑政时,遇到附近有学校,就下车入内为学生讲经。作为堂堂县令,百姓可以入衙求教,还现场施教,作风可谓亲民、深入。此外,陈襄在政余时间还专门设坛施教。因他是当时儒学的领军人物,学识渊博,许多人慕名而至。不独台州郡的人来,就连缙云、建安诸郡都“举子相次而至,慕义讲学”。他的门下高足管师复、管师常兄弟是龙泉人,都“不告父母慕名奔走而来仙”求学。仙居人吕逢时是他“首执弟子礼”的得意门生,后成为“登皇祐五年进士第一人”。这在当时影响极大,“邑人知学自逢时始”。据史书记载,陈襄带弟子,先后“从学者达千余人”。由于陈襄政尚教化、以德化民,自此,仙居办学之风日盛,“弦诵之声洋溢”。到了南宋时期,仙居科举呈现了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的鼎盛景象,陈襄有首发之功。
再是抓习俗改革。
陈襄作《劝俗文》,他希望百姓做到父义、兄友、弟恭、子孝、夫妇有别、男女有别、子弟有学、乡闾有礼,要求百姓“无作盗贼、无学赌博、无好争讼、无以恶陵(凌)善、无以富吞贫”。这从今天来讲是以人为本,抓百姓的道德素质教育,抓社会的综合治理,追求社会和谐的治理目标。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朱熹集》中为陈襄的《劝学文》作了详细的注释评议,给予充分肯定。
在实施《劝俗文》,进行习俗改革的同时,陈襄还以和郑闳中诗的方式,作了《我爱仙居好》诗十一首。这实际上是对《劝俗文》的实施作了一定的诠释和导向,同时表达了自己热爱仙居、自愧自责之情。其一道:“我爱仙居好,民纯不用拘。闾阎兴礼逊(谦让),囹圄长榛芜(杂草)。网扩奸逾少,风恬恶自无。一年人已信,感激谢张弧。”这表达了其美好的政治理想。《赤城志》评曰:“守令咏甚多,独录此者,以其言皆切于厉俗,而多拳拳责己爱民之意,盖仙居称善治规模昉此(自此开始)。”
通过四年的精心治理,仙居民风大变,史书赞曰,当地“弦咏相闻,人才蔚起”“百里田畴熟,一年囹圄闭”。陈襄也政声鹊起,皇祐三年(1051年)陈襄升任秘书省著作郎。临行,仙居百姓“攀车遮道,几不得出境”。
出仙居后陈襄一如既往,继续为民办实事。
陈襄在任河南孟州河阳令期间,就当地人不懂种水稻,割田二百亩为示范田教种水稻。时富弼为当地郡守,见之甚为器重,“弼入相,遂力荐之”。陈襄升为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事。
嘉佑六年(1061年)陈襄出知常州,发动民众开渠引水,使二百亩土地受益。
熙宁五年(1072年),陈襄任临安(即今杭州)知州,继续为临安人民办好事。他疏浚了唐代李泌留下的已废弃的六井,解决了临安市民饮水的老大难问题。
在临安任职期间,他与大文学家、诗人苏轼友情甚笃。因他与司马光政见相同,对王安石变法持异议,而苏轼对变法的若干过于激进措施持异议,故变法派掌权时,苏轼也出为临安通判(相当于副市长),他们都是文学家和诗人,且有许多共同语言,因而结下了深厚友谊。
苏轼就陈襄主持解决临安市民饮水的老大难问题,写下了《钱塘六井记》,详陈此事。后来,陈襄调离临安,苏轼深情相送。苏轼还写了一首诗怀念他们之间的交往友谊,并赞扬他:“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世上功名何日是?樽前点检几入菲。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雪衣,白鸽,指杭州人民感谢陈襄为他放鸽祝寿。
陈襄注重教化、改革习俗、体恤民疾、勤政为民,治所百姓是有口皆碑。元丰三年(1080年),陈襄病卒于开封,移葬常州,追赠给事中。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仙居人民在南峰山桃花洞建“古灵祠”(陈襄号“古灵先生”)纪念他,至今唯剩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