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永安随笔 > 内容

清口园记事

仙居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06-17   字体:【  

  清口园村位于仙居县城的西南面,离城约四公里,永安溪自西向东从村子的东南部蜿蜒而过。村子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000多个人口。从空中俯瞰,整个村子呈南北走向,状如一艘正在扬帆远航的大船。村里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石头垒砌的老屋,有许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墙上镶嵌着一扇扇雕刻精美、图案各异的石窗。清口园村是一个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历代人才辈出,被称为“御史故里”。在宋代,该村曾出过9名御史监察官,清代还出了3位武进士。村里的一座四合院大门的门额上,镌刻的“武魁”两字,虽历经了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仍十分醒目。行走于村中,那一座座雕梁画栋、静穆肃立的古祠堂、古戏台、古庙、古路廊,除了透出一种历史的厚重,还似乎在向世人述说着曾经发生在这个村庄及周遭的故事。
 
雪鳗之乡
    
  仙居的母亲河永安溪全长141公里,是浙江第三大河椒江的源头,千百年来一直默默地滋养着两岸人民。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得益于这条绕村而过的大溪,在过去,清口园村有不少村民靠拉排(做纤夫)和捕鱼为生。在铁路和公路尚未兴起的年代,永安溪水运繁忙,大量载着食盐、布匹、陶瓷、药材和鱼干等货物的船只从村前的大溪里溯流而上,驶向上游的商埠古镇皤滩。因永安溪流急滩险,船只上行困难,由此便衍生出了“拉排”这么一种靠人力拉着货船逆流而上的艰辛职业。
 
  永安溪盛产数十种淡水鱼类,其中尤以雪鳗最为名贵和稀有。雪鳗即花鳗鲡,因其身上布满状如点点雪花的花纹,故称雪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雪鳗生长在永安溪深潭底下的岩穴中,躯体粗壮,前部呈圆柱形,尾部侧扁,最大的可达三四十斤,堪称淡水鳗族的巨无霸。雪鳗肉质细嫩,富含蛋白质和胶质,味道鲜美,适宜清炖,为鱼类上品。清光绪《仙居县志》载:“雪鳗者,多在石仓下深潭,非雪不出也。”因雪鳗长年累月居于水下洞穴暗处,以至双目退化失明,平时仅以吞食游经洞口的小鱼小虾等为生,只在天寒地冻的大雪天,实在饥饿之极,方出洞觅食,却往往再也找不回自己所居的洞穴而被渔人所捕。
 
  清口园村附近的永安溪有三个深潭:石仓潭、叠肚岩、关嘴岩。这三个潭都处在溪流的拐弯处,水深流急,底下岩穴众多,适于雪鳗幽居。这三个潭在历史上均曾捕获过雪鳗,也是百里永安溪上捕获雪鳗最多的地方。
 
  民国时期,清口园村一渔民在溪中捕到一条数十斤重的雪鳗。据说当时的国民党仙居县长得此雪鳗如获至宝,连夜派人送往省城杭州,进贡给国民党浙江省主席。县长高兴之余,还赏了二块大洋给捕获雪鳗的渔民。
 
  1994年底,清口园村一渔民一次捕获到一雌一雄两条特大雪鳗,雄鳗重20斤,雌鳗重27斤,体长1.56米,胸径0.45米。这两条雪鳗当时被渔民卖给了一家酒店,后被仙居制药厂以2000元的价格购回,放生到浮石园村附近的溪中。却不想数天后,这两条雪鳗又在几十里外的下游黄梁陈溪中被人捉住,终逃不脱被人类所食的命运,真是殊为可惜。
 
  由于雪鳗特殊的生长环境,繁殖十分不易,加上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工有毒污水对河流的严重污染,以及毒、电、炸鱼对鱼资源的毁灭性破坏,致使雪鳗的数量急剧减少,成了濒危鱼种。近四十年来,在永安溪仅十多个年份捕到过雪鳗,其中最大的一条重38斤。
 
  在石仓潭的潭边,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由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朱关田题写的“雪鳗之乡”四个大字。
 
  但愿雪鳗这种珍稀水生动物能够在永安溪永远繁衍下去;但愿我们的后代子孙在未来不会认为“雪鳗之乡”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火攻之谜
 
  溪口园村北面有一座山叫飞凤山,这飞凤山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巨大的岩洞叫石仓洞,为历代开采山石所形成。此洞相传最早开采于宋代,洞口朝南,主洞面积约三百余平方米,内里还有百来个小洞,洞套洞,洞连洞,犹如迷宫。
 
  因此处出产的山石石质细密坚硬,是修筑城墙、造桥铺路、建房竖屋的好材料,所以远近方圆百十里内所用石料皆出于此。据说当初台州府城临海修筑城墙时所用的大量石料也来自石仓洞。
 
  站在洞口向南眺望,只见远山苍茫,近树葱茏,永安溪犹如一条玉带自南向北呈S形逶迤东去。那碧绿澄澈的溪水,两岸茂密的滩林,以及裸露的大片白色河滩,与溪面上一叶叶满载游客顺流而下的竹排,构成了一幅风景绝美的山水画。
 
  谁也不会想到,就在这个石仓洞,150多年前曾发生过一起惨案。
 
  清咸丰十一年(1861)10月26日,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侍王李世贤亲率数十万大军翻越苍岭古道进入仙居。
 
  太平军在仙居诛杀贪官污吏,惩办地主豪绅,并烧毁了县治衙署、学宫、谯楼、文昌祠等建筑。
 
  10月29日,太平军主力“大举赴郡城”临海,一举攻下台州府。接着,又相继攻下黄岩、温岭、玉环等地。后来,因左宗棠率领湘军进逼浙西,李世贤便率军返回金华,仅留少量人马屯驻仙居。
 
  同治元年(1862)4月1日,驻守县城的太平军受到大批仙居地主武装和受煽惑群众的围攻。双方激战二昼夜,因人数上的悬殊,太平军渐感不支。3日夜,太平军全体人员剪掉长发,乘着夜色分四路突围。由于人生地不熟,加上又是黑夜,不少太平军战士在突围时走错了方向,以至在团勇和乡民的四路追杀下,“踞贼无一逸者”。“西至苍岭,东至临海白水洋,贼尸积于路、于水、于田间,难以数计”。
 
  其中有一股太平军逃到了飞凤山上的石仓洞里,被民团将洞口围住,然后堆上柴草点燃,大量浓烟飘进洞里,使困守洞内的太平军悉数被烟熏死。据说后来清理此洞时,光搬运出的骸骨就有十多担。
 
  不过,此事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船山村的数十位村民为避战乱躲进了石仓洞,结果被太平军围在洞里用烟熏亡。
 
  到底哪一种说法为真?至今仍是一个谜。
 
千年古渡
 
  清口园村的南边,有一个千年古渡叫清口渡。在以前,这里是县城通往南乡的主干道,仙居南乡的百姓和往来永嘉、温州等地的商人,靠着渡口的一条木船,得以渡过水面宽阔的永安溪。解放时期,中共仙居县委在经历了与土匪的一场遭遇战后,就是通过这个渡口进城的。
 
  1949年7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62师186团解放了仙居县城。7月8日,驻在上张姚岸的中共仙居县委80余人在县委书记李振洲的带领下向县城进发,准备接收县城。
 
  上午9时左右,当队伍走到仁马(今步路)乡新庄一带时,遭到国民党少校、“浙江六区民众自卫临仙剿匪司令部”副司令郑文理率领的500余土匪的阻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我县委武装人员奋勇还击,打得土匪一时不敢近前。不料在关键时刻,我方仅有的两挺轻机枪出了故障,一挺打了一梭子弹,突然卡壳了,另一挺不能连发,成了只能单发的“步枪”。而在80多人的县委工作人员里,仅有三十多支步枪和驳壳枪,子弹也极为有限,有的没枪的同志只带了几颗手榴弹。此时,土匪分别占据了东、南、北面的山头,企图对我形成四面包围之势。见此情形,县委书记李振洲当即果断下令抢占荷岙村的后门山和梨头山,固守待援,并找当地村民给城里的解放军送信求援。
 
  驻城里的解放军186团团长刘学江和政委施义之得知讯息后,马上派驻官路的186团一营和驻县城的186团三营火速驰援。三营一路马不停蹄来到清口渡,发现渡口仅有一条木船,靠这么一只小船渡过大队人马显然已来不及,而此时溪对岸步路方向传来的枪声密集得如爆炒豆一般,情势十分危急。营长立即下令全营武装泅渡过河,战士们纷纷跳进齐腰深的永安溪,朝对岸游去。
 
  梨头山上,我县委武装人员凭借有利地形,打退了土匪的多次进攻。就在子弹即将打光之际,突然从对面的上余岭方向传来三声炮响,原来是一营兵分两路从寺前万、增仁强渡永安溪,越过白岩村,直插西炉、荷岙,当听到枪声时,即根据送信人提供的敌我方位,用迫击炮向土匪所在的地方连轰了三炮。
 
  炮声一响,原本气焰嚣张的土匪们知道解放军大部队来了,一个个顿时如惊弓之鸟,没命地四散奔逃。被围的仙居县委终于胜利地和解放军会合。
 
战机失事
    
  在清口园村的西北面,有一座山叫瓦窑山。1968年11月20日上午10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的一架战机在此处坠毁,当时飞行员跳伞降落在县城东面的石牛村,但身负重伤。
 
  清口园村村民陈西孝和陈西进是50年前那次飞机失事的见证者。
 
  那天,当时才10岁的陈西孝和3个小伙伴正在瓦窑山上砍柴,突然听到一阵嗡嗡声自远及近,抬头一看,只见天上一架飞机像喝醉了酒似的拖着一股白烟摇摇晃晃地向他们砍柴的地方飞来,那巨大的机身从他们的头上掠过,发出尖利而刺耳的啸声,然后就一头撞到了一座悬崖上。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一团耀眼的火球腾空而起,形成了数十米高的黑色烟柱。山坡上的大片草木熊熊燃烧,到处都是飞机爆炸后散落的碎片。
 
  陈西孝和小伙伴们见了这情景,一个个瞪着眼,张着嘴,吓得说不出话来。半晌,他们才回过神来,柴也不砍了,慌里慌张跑回了村里。
 
  陈西进的家就在瓦窑山上,那时的瓦窑山上还有一个十四五户人家的小村,后来才移民到清口园。今年已经62岁的陈西进当时才12岁,他说,飞机爆炸后不久,乡里、县里就来了一批人到现场察看警戒。到了下午,台州军分区的解放军来了十几个人,连军分区的司令员也亲自来了。这些解放军在飞机失事的地方忙碌了好几天,将散落在山上各处的大大小小飞机碎片一一捡回,装上车子运走了。据说,其中一块150多斤重的飞机发动机机架竟然飞出了500多米远。陈西进说,他当时在草丛中捡到了一颗尚未爆炸的机关炮的炮弹,也上交给了解放军。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作者:吴冰】  【责任编辑:应倩颖】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