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永安随笔 > 内容

饭盒记忆

仙居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02-26   字体:【  

  开饭了,一揭锅,米饭的清香氤氲在团团乳白色的蒸汽中,升腾、弥漫,充盈着整个空间,顺着嗅觉直抵胃部,食欲瞬间被唤醒。此时,窗外的阵阵严寒也似乎神奇地被消融了,就如小时候一打开铝制饭盒,期待和喜悦溢满心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乡村学校的孩子,无论是走读还是寄宿,一个小小的铝制饭盒,就是一日三餐最好的陪伴。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骑行或步行的学生手里,几乎都提着一个塑料编织网袋,放一个装着米粒的铝制饭盒,或再在上面放一两块红薯或毛芋,这便是走读生的午餐。
 
  学生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食堂蒸饭。一字排开的简易水槽前,围满了等待接水洗米蒸饭的人。还别说,蒸饭也是一项技术活,米和水的比例决定米饭的软硬适中程度,清洗的遍数也很关键,过少,达不到清洁的目的,过多又会造成营养流失,米饭失去口感。熟练了,就可随意调整米饭的口味。再就着家里带来的酸菜、梅干菜等下饭,满满的一盒饭一下子就扫光。饭蒸久了,还会折腾出一套给米饭增味的花样:放几颗山间捡来的毛栗,让米饭的味道和色泽不再单一;或切几块家里自产的腊肉、笋块和毛芋,和着米粒放上合适的水一起蒸,一盒喷香的什锦饭的出炉往往是同伴间最傲骄的炫耀。
 
  最令人怀念的味道莫过于小饭盒里的下饭菜了。饭盒的一端蒸饭,另一端放一个小饭盒,小饭盒内放上些许梅菜干、黄豆、淀粉等,有条件的再放几小块肉骨头,接上水,盖上盖子,和米饭隔开来蒸。开饭了,依次揭开大小饭盒的盖子,阵阵香气扑鼻而来,黄豆金黄饱满,梅干菜色泽透亮,再用调羹一翻,底部一层熟透了的淀粉蘸足了梅菜干的卤汁,变成了酱色,晶亮诱人,犹如果冻。食材吸足了肉骨头的鲜美,散发着令人垂涎的香味,咬一口,满口溢香,再就着喷香的米饭下肚,一上午学习的疲劳顿时在迫不及待的咀嚼和吞咽中消散。
 
  学校食堂里建有一个大灶台,大灶台上放着一口大锅,锅里装满水,锅上架一格四方的大蒸笼。师生们将一个个饭盒按序依次整齐地在蒸笼里叠放,铺满一层,再铺第二层、第三层。一格蒸笼放满饭盒后,再架上一格空蒸笼,直到所有饭盒入内,再盖上蒸笼盖子。灶台前常年堆放着一堆又黑又大的煤,边上放一把大大的铁锹,随时可以往灶膛里添煤。烧火的灶膛很大,可以装下大量的煤炭,每到烧饭时分,在鼓风机隆隆声的鼓动下,灶膛里的炭火总是又红又旺,夹杂着煤炭特有的气味,凝固在童年记忆的最深处,成了对食堂最初最顽固的印象。
 
  快到放学时分,几个身强力壮的初中生在老师的指挥下,将一格格热气腾腾的饭笼抬到食堂门外简易棚子的地面上,依次排开,方便大家挑选。放学铃声一响,学生们便会一窝蜂地拥向食堂,去拿饭盒。
 
  找饭盒还真是件辛苦又费力的事。七八格蒸笼,那么多大同小异的饭盒,蒸气弥漫间,你推我挤,猫着腰,弓着背,眼睛在搜寻着,双手在挑拣着,还要提防双手烫伤的危险和背后出其不意的忽然推挤。找到后,还要想办法怎样把这“滚烫的山芋”转移到吃饭处享用。这时候,大家便开始各显神通:有的用指甲盖快速揭开盖子,把盖子甩凉了,再垫到饭盒底部,趁热量没完全传递到手心赶紧挪移脚步;有的干脆撩起衣服的前襟或带一本破书来隔热;最令人羡慕的是那些事先把饭盒装在网袋里蒸的人,找到后一提网袋即可走人。有时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发现精心烹饪的一盒米粥已被翻倒,只剩一个空盒子在等着主人收拾。愤恨之余,总结出如果蒸稀饭,就要放在蒸笼的最后一层,免遭被挤翻的可能,相对安全些。最可恨的是转悠了好几圈,望穿秋水后,还是不见饭盒的踪影,才断定饭盒被拿错或被那些懒于蒸饭的人顺走了。为了方便寻找,学生们常用刀子在饭盒盖子上做各种记号,刻名字的,刻符号的,学校也专门组织统一在饭盒上用红漆标上号码。记得几年前,我还在老家的碗柜里看到一个刻着我歪歪扭扭名字的旧饭盒,不禁感慨万千。
时光游走,岁月更迭,饭盒记忆,却愈加清晰。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作者:应微微】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