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外媒体看仙居 > 内容

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仙居精心打造乡村“精神家园”

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7-07-07   字体:【  

新路村文化礼堂

韦羌书院

云屏书院

草根宣讲进礼堂

大洪石馆 慈孝活动进礼堂

乡村大擂台进礼堂

美院、书院,院院相通;许愿、如愿,愿愿相连。近日,受仙居县委宣传部委托,中国美院设计学院设计的作品“桐江书院”荣获中国美院“林凤眠奖”金奖。始建于南宋年间、朱熹曾二度讲学的仙居桐江书院不久将添新貌、扬古韵。

近年来,仙居县致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和合书院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文化小康、建好高水平有质量的“文化综合体”。

“我们大力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和书院建设可持续发展、常态化运行,实现‘建、管、用、育’一体化,真正使农村文化礼堂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仙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应文彬说。

建——标准化

古色古香、宁静幽雅,走进仙居县下各镇新路村文化礼堂,礼堂、讲堂、书吧……里面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这里已然成为村民学习休闲的好场所。

近年来,仙居县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目标定位,发挥优势、相互协作,注重实效、突出特色,抓好三个结合,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一是与“慈孝文化”结合;把慈孝文化有机融合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去,在文化廊中专门设置慈孝廊,印制慈孝格言警句、历史典故、家训族规,宣传当今慈孝典型和慈孝故事,深入发掘慈孝文化的内涵,发展慈孝文化表现形式,提高慈孝文化的教育价值,弘扬“慈孝”美德。二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在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中规划好农村文化礼堂,将农村文化礼堂作为一道风景来打造,形成特色,增加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三是与居家养老服务结合;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199”食堂等资源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有机融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同时,仙居县着力在内容建设上多下功夫,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文化文艺进农村文化礼堂。截止2017年6月底,全县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86家。

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还有仙居书院。除了桐江书院,仙居其它书院的遗址都不复存在,为此,仙居花功夫下决心去重建。仙居县委县政府对书院建设明确要求。新建的书院在传承仙居古代书院传统基础上,集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人文教育为一体,将打造成新型文化工作载体,力创“一院一色”“一院一品”。其主要功能有:藏书阅览、讲学研讨、展示传播、礼仪活动、旅游服务等。淡竹乡下齐村将齐氏宗祠进行改建,建成了文化礼堂和韦羌书院,书院内设有韦羌讲堂、同心细胞工作室、陈军敏稻草画工作室、凤梨沙画工作室、生物多样性展示厅、头脑风暴点、党风廉政建设基地。目前,仙居全县已建书院7家。到2018年,仙居县力争在全县各乡镇街道建成30家左右各具特色的书院。

仙居县财政加大投入,各乡镇抓好整合,鼓励企业和社会热心人士积极参与,鼓励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共建。全县各地探索通过设立文化礼堂和书院建设基金、“文化众筹”等方式,为管理运行提供多元的资金支持。同时,仙居县着力在内容建设上多下功夫,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文化文艺进农村文化礼堂。

管——规范化

专职管理员制度、文化礼堂理事会制度、星级管理制度等……眼下,仙居各个农村文化礼堂纷纷完善制度,推动其规范化运行。

“仙居县积极探索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运行规范管理,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和书院长效运行。”仙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普说。建队伍;仙居各地重视管理员的选配工作,每个农村文化礼堂都配备了专职管理员,并切实加强对这支队伍的指导培训,提升其能力素质。同时,落实基本的经费保障,确保有钱办事,有人理事。建组织;仙居县各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参与管理。试行理事会等制度,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和书院管理社会化。淡竹乡下叶村,对原清朝“八正书院”之一的蒙正书院进行了重建,并免费开放。同时,在学校放学后,利用书院请村里的退休老教师和志愿者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根据志愿者的特长和学生的兴趣开展美术课、手工课、音乐课、舞蹈课、国学课等,通过家长和学生的要求开发新的课程,以此来激发书院文化的活力。书院已成为村民和游客阅读阅览的公益书吧,成为开展礼仪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留守儿童的学习乐园。建机制;探索实施农村文化礼堂星级管理制度。对全县已建成的文化礼堂每年进行星级评定管理,根据评定结果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确保文化礼堂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

同时,仙居县适应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政府购买、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赠设施设备、捐赠书籍、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服务等方式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和书院建设,增加农村文化资源总量,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用——常态化

5月31日下午,台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仙居县妇联和淡竹乡妇联,在淡竹乡下叶村蒙正书院,举行淡竹乡巾帼先锋实验室“糖秋千”儿童之家揭牌仪式,并开展“庆祝六一、关爱儿童、送教下乡”主题活动。

“农村文化礼堂和书院建设的成效,与农民群众‘需求侧’结合的紧密度密切相关。”仙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应文彬说。农村文化礼堂和书院建设是顺应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生,要推动常态化的“用”,才彰显礼堂和书院的活力。

仙居县在农村文化礼堂的使用上形成四大机制,努力提高其使用的综合性。一是草根讲师驻村坐堂机制;聘请百名草根讲师到各文化礼堂坐堂宣讲,解读理论政策、收集社情民意、引导社会舆论、传播乡风文明。二是志愿服务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千名文化志愿者对全县文化礼堂开展“点对点”结对服务,全面激发文化礼堂活力。三是文艺资源菜单配送机制;整合政府资源,对文化礼堂开展“菜单服务、按需配送”,实现群众“要”文化与政府“送”文化的精准对接。每年,根据各单位的职能和服务内容,形成文化礼堂服务菜单,不仅把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开展的项目整合起来,更把各部门的职能调动起来,把基层宣传文化与宣教宣讲、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整合起来,综合提供各类公共服务,聚拢人气、方便群众。宣传、文化等各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共同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和书院建设。四是礼堂文化联动共享机制;通过送下去、拉上来、联起来、推出去等模式,推动全县礼堂文化联动共享。通过政府推动,群众主导,将资源向文化礼堂倾斜,将活动向文化礼堂推进。

步路乡白岩村于2016年创建的白岩书院成为村民们的乐园。书院总面积200多平方米,4000余册书籍。村里成立“读书活动”领导小组,除每周五下午业务学习以外,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全天向群众开放。村里还通过开展“书香白岩”读书月、举办“读书沙龙”,开展“读一本好书,获一种启迪”读书活动、“好书送给村民”等活动,倡导全民阅读,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育——内涵化

夏季,尽管天气炎热,仙居县志办主任余金伟奔走于全县各文化礼堂及书院,推动好家规好家训的传播融于乡村文化活动中。“除了在农村文化礼堂和书院‘晒’优良家规家训外,我们还开展‘立家规传家训’和‘好家风家庭’褒奖礼仪等活动,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余金伟介绍。

仙居县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和书院这一乡村“精神家园”,充分注重增加其精神内涵,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活力,让农民群众在文化礼堂和书院“身有所憩”、“心有所寄”。

育文化;仙居礼堂文化包括红色文化、礼仪文化和乡愁文化。礼堂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红色”属性。仙居县各乡镇街道在农民群众中深入浅出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在农村文化礼堂广泛开展春节祈福迎新、重阳敬老、儿童开蒙、成人仪式等各种礼仪活动。仙居县发挥好书院藏书阅览、讲学研讨和展示传播等功能,使书院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弘扬国学经典的平台,广大村民阅读阅览的阵地,将书院打造成集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人文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工作载体。

育乡风;仙居在农村文化礼堂设置善行义举榜、好人榜、最美人物榜等各种宣传平台,充分展示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身边好人和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推动形成向善向美的价值认同,让“最美精神”在农村落地生根。同时,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和乡风评议活动,把好家风建设融入礼堂文化之中,同时,仙居县大力推动乡贤文化进农村文化礼堂,发挥当代乡贤在扶贫济困、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广村民藏书、读书的风气,爱学、善学的氛围,使书院成为国学经典、本土文化等学术研究、知识讲授、思想交流的平台,不断推进书香仙居建设。同时,仙居重点培育农村文体团队、农村文化能人和文化带头人、文化志愿者等三支队伍。

历史延伸

桐江书院浓荫掩

桐江书院北望永安溪,南临鉴湖,西南则有道渊山、眠山、赤山。据 《光绪仙居县志》记载,桐江书院,为晚唐著名诗人方干九世孙方斫所创,始建于南宋乾道(1165—1173)年间。

桐江书院是仙居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人称“永安溪流域的文化摇篮”,在浙东南的文化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方斫,字宗璞,南宋乾道八年(l172)特科进士。《板桥方氏宗谱》记载,方斫凝聚方氏家族合族的力量创办桐江书院。方斫名望甚高,加上桐江书院幽雅宜人,一时间,“四方之学士文人,负岌从游者尝踵相接”。方斫教育有方,循循善诱,如春风化雨,几年下来,门生中人才辈出。在他的众多弟子中,最有成就的要数乐清的王十朋。王十朋(1112—1171 ),字龟龄,温州乐清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l157)丁丑科状元,先授承事郎,特遣绍兴府签判,成为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方斫门生中较著名的还有特科进士仙居方刚、临海张布、天台黄宜等。桐江书院名声大振,一些学界名流也纷至沓来。南宋淳熙九年(1182)一代理学大师、教育家朱熹任职台州时,专程到桐江书院拜访了方斫,两人同为道学名家,相见之后,“不胜欢慕”,为“嘉其德”,不仅亲题“桐江书院”匾额,还将自己的儿子也送到方斫门下就学,他在《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中写道:“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我今送郎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工夫,汝若问农事,晓烟春雨劳耕锄。阿爹望汝耀门间,勉之勉之勤读书。”朱熹为桐江书院留下的“桐江书院”“鼎山堂”二处墨宝,其迹犹存。

桐江书院对于后世的儒士来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归宿意义。乾隆年间的张龙圻寻访书院遗址后题《鉴湖映月》诗一首:“满目玻璃夜静时,天心水面两相宜。菱花看向波中落,桂影才从镜里移。鹊结柳梢惊寒蝉,鱼潜萍毯畏垂丝。当年奇迹任人在,景仰先生百代师”。历代书生抱着朝圣者的崇敬之情,寻访已经断垣残壁的书院,抚今思古,追怀往事。

如今走进书院,不再是汲取一份知识,而是感受八百余年积淀下来的那一份沉甸甸的文化。

原链接:http://www.taizhou.com.cn/wenhua/2017-07/07/content_3580313.htm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责任编辑:应倩颖】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