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19日)下午
我县召开
人文乡村建设新闻发布会
福应街道项斯村为唐代诗人项斯的出生地,项斯,中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台州第一位进士,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成语典故“逢人说项”的主人公。项斯有88首诗收录在《全唐诗》中,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福应街道人文乡村建设计划以项斯村改造提升为重点,以提升项斯文化影响力为目标,构建项斯文化活动空间,打造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诗意未来乡村,积极开展项斯文化宣讲、项斯古道毅行、古代礼仪体验、中小学生研学等各类项斯文化主题系列活动,持续弘扬项斯文化、讲好项斯故事,打造人文乡村标杆地,不断擦亮“项斯故里”的文旅金名片。
一是项斯诗意乡村打造。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总体目标,持续挖掘项斯文化,丰富完善项斯精神的文化内核和启示精神,充分利用村庄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等自然禀赋,通过片段式的改造和建设,改变乡村样貌,还原乡村诗意,产生文化韵味回响,勾勒出诗情画意的乡土风貌。在入村口设立“项斯文化”标识,突显村庄特色,增强辨识度和空间分隔;充分利用每家每户的美丽庭院,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项斯诗集等内容,渲染文化氛围、彰显项斯地方特色,让村庄留底蕴见品质。通过文化力量催化出淳朴乡风民风,营造慈孝文化、民俗文化、邻里文化的浓厚氛围,实现村庄颜值与文化内涵“双提升”,将项斯村打造成为诗意未来乡村。
二是项斯古道改造提升。项斯古道作为了解项斯生平事迹的重要阵地,是陶冶唐诗文化、普及社科知识的生动课堂。项斯古道目前主要由项斯坑自然村村民进行自主管理和日常维护,前期村民志愿者对部分山路进行了修缮和整平,同时尽可能的保留古道原有的风貌。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做好项斯古道沿路景点和故事传说的挖掘、开发和保护工作,同时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组织和动员诗词爱好者、志愿者来担任讲解员,讲述项斯生平故事和传说,将项斯古道打造成为中小学生的社科研学基地和村民群众的健身之道、文化之道、共富之道。
三是项斯文化活动常办常新。筹备举办项斯文化节系列活动,发挥项斯古道独特优势,积极对接各方资源,筹备项斯古道毅行日、项斯古道研学日、项斯古道摄影大赛等各类活动;依托项斯村文化礼堂,深度挖掘项斯文化,丰富项斯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曲艺、音乐、朗诵等艺术手段,讲好项斯故事,积极开展项斯文化宣讲、项斯文化古诗词大赛、主题书法摄影展等各类文化活动。通过项斯文化节各项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项斯文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到项斯村来感受项斯文化、品味唐诗魅力。
通过项斯村文化空间打造和项斯文化活动举办,一方面不断优化居住环境,营造出绿化美、环境优、乡风美的宜居环境;另一方面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有效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带动村民们主动参与,共同受益,人人都成为项斯文化的推广使者,不断提升项斯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赋能乡村振兴。
提问:项斯古道将打造成为中小学生的研学基地,能不能具体谈谈下一步的计划和规划?
回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项斯古道将充分发挥在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打造中小学研学社科基地,在硬件设施方面,在坚持生态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一是完善已有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保留古道原路基,对一些断裂面、破损处进行修复,增加休息用座椅,增设护栏等安全措施,提升项斯古道整体的平整性和安全性;二是增设标识标牌、垃圾桶、夜间照明等设施若干,提高游玩的舒适度和便利性;三是丰富完善古道历史、项斯遗迹的内容介绍牌,重现项斯古道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在活动举办方面,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对接县内中小学,定期开展项斯古道研学活动,通过重走项斯古道,寻访项斯足迹,追寻唐诗文化,了解中华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感受项斯留下的诗作、故事传说和榜样力量,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有效拓宽他们认知的范围,激励他们健康成长。
皤滩乡
今年,皤滩乡以“人文乡村”建设为目标,在山下村打造“非遗”花灯产业,助力乡村共同富裕。山下村古称马鞍山村,地处县城西部,距县城50里许,处永安溪中游。村面积大约一平方公里。村东面接板桥村,南面临山,西近皤滩古镇,北傍“母亲河”永安溪南岸。临石线35省道纵贯全村,台金高速从村南驶过。村民主要以农业为主。
山下古村唐时萌芽,宋时孕育,明清鼎盛。桐江书院在其古村境内宋方干第八世孙方斫捐资兴学,理学家朱熹三次驻毕讲学并题朱熹送子上桐江勉学诗一首,亲书“鼎山堂”匾额,乐清王十朋也慕名前来桐江求学,中进士后送“东南道学世家”匾额一块。山下村拥有道渊古宅、儒风广场、古戏台、道济小庙等阵地,文化设施齐全、儒理底蕴浓厚。2019年获评浙江省3A级景区村,2022年获评浙江省清廉村居示范村。2022年,道渊古宅引进花灯非遗工坊、音乐家协会、木雕工作室和电商直播工作室,为山下村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问:接下来山下村打算以怎样的产业项目引领共同富裕呢?
答:
一是“花灯+研学”,深挖非遗底蕴。
在山下村道渊古宅内打造非遗花灯研学基地,古朴雅致的传统建筑和精美的花灯浑然一体,花灯展厅和花灯体验馆为研学活动提供场地。研学活动不光好看,而且好玩,学生们不仅可以亲手制作一盏属于自己的小花灯,近距离感受非遗花灯的独特魅力,还能学习仙居花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了解家乡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研学活动还经常接待一些外国游客和学生,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项目后期将扩大研学体验内容,增加更多农耕文化体验项目,丰富“游+学+玩”路线。
二是“花灯+旅游”,推进文旅融合。
道渊古宅和桐江书院仅一墙之隔,与皤滩古街也相隔不远,目前花灯研学体验项目已经和各大旅行社达成合作,充分结合山下村3A级景区村的优势,在环神仙居大花园旅游区丰富旅游供给,游客游览完古色古香的古街和桐江书院后在静谧的古宅内体验一次花灯制作,更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宋韵和儒理文化的魅力。文旅是典型的富民产业,游客的增多既能把数量巨大的文化资源的存量激活,充实旅游资源,又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增收,促进更多民宿和餐饮行业的兴起。
三是“花灯+电商”,拓宽共富渠道。
花灯具有创造性,可根据节气、品牌等制作个性化产品,如亚运期间开发设计“迎亚运花灯”、杨梅节期间制作“杨梅灯”、“车挂小花灯”等文创产品,与王者荣耀官方合作“王者系列”小花灯等等。为拓宽花灯销售渠道,在道渊古宅内打造电商直播工作室,开设电商培训课,邀请县级电商达人授课指导,合理利用花灯的“融媒体”热度,让花灯传承人在直播间现场制作花灯,将花灯文创产品推出圈。花灯工作室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花灯生产线,“花灯手工包”和“花灯成品”的销售将有效带动周边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实现农户增收。
为推进官路镇聚焦文化产业发展、基层文化空间建设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全力打造乡村文化IP,有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共同富裕。官路镇人文乡村建设计划试点后里吴村和画梅村。现将两村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后里吴村历史源远流长,是南宋名臣吴芾归隐地和左丞相吴坚的故里,南宋时吴家“一门七进士”的荣光至今为世人所传颂。近年来村内道路硬化、村内环境整治、自来水工程改造等一批惠民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新村面貌焕然一新,现有“柳浪闻莺”“吴芾广场”“湖山书院”“吴芾古墓”等人文景点。村里先后荣获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省A级旅游村庄、五星级文化礼堂、台州市文明村等荣誉。乡村书院是后里吴村一大特色亮点。乡村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书院也成为了农村文化发展和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其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延伸。
画梅村人文气息浓厚,南宋名臣吴芾在官路定居期间造就的一潭“十里小西湖”就位于画梅乌眉潭村和后里吴村。画梅村村内文体基础设施齐全,建有文化礼堂,休闲公园等,还引进了释藤文化(直播)工作室、朱杰(开发神仙大农仙居土菜)工作室落户,民宿一家。先后获得“美丽宜居省级示范村”“垃圾分类市级示范村”“1A级旅游景区村”等各项荣誉称号。
问:下一步,官路镇在“打造人文乡村,助力共同富裕”方面有何具体举措?
答:针对后里吴村人文乡村建设:一是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吴芾书签、文具、手账等主题商品,提高书院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举办书院书法展览,邀请知名书法家举办书法展览,增加书法艺术交流;开发T恤、背包等书院纪念品,;举行书院文化节、书院文学作品比赛、阅读沙龙活动等,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展示书院文化魅力。二是打造书院茶室(或咖啡馆)。通过维护文化氛围、营造休闲氛围、提供有品质的饮品、开设特色活动等,增加茶室(咖啡馆)的吸引力,促进文化传播与经济增长。三是开发书院教育培训产业。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培训计划,招聘具有丰富经验和资质的学者和行业专家,引导本地大学生及行业优秀乡贤回到村落, 创新机制,推行“课程+实践+实习”、“学以致用”等“以人为本”的模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实用及传统文化的技能和传承。
针对画梅村人文乡村建设:一是“网络+文创”,擦亮文化新名片。结合本地工艺品行业优势,设计含有宋韵文化的相框等;融合本地历史名人和历史文化,设计带有吴芾诗句、二十四节气、清廉文化等的碗筷、抱枕、杯子等。同时,利用抖音、微博等互联网平台,通过短视频制作、自播、达人带货等内容形式,生动直观讲述画梅村历史文化和文创特色,不断拓宽文创产品销售渠道。二是“网络+培训”,提升共富新技能。创建直播培训基地和技能培训课堂,邀请名家工作室成员,围绕直播平台内容搭建、直播流量变现、直播技巧等方面,帮助大家系统地学习探店直播带货、短视频拍摄与剪辑、网络运营等电商技能。三是“网络+产业”,丰富文旅新业态。以汉服元素为主题,通过服装租赁、妆造选择,进行“约拍”。创新古风剧本杀、古装宴饮、古风市集等主打汉服元素的沉浸式体验,吸引更多圈外人“入坑”。积极推进精品民宿打造,建立民宿建设资源储备库,同时带动周边餐饮、零售、采摘等行业的发展。
文化赋能乡村,美育共同富裕
今年以来,按照县委组织实施“文化赋能”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文化乡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湫山乡的实际情况,我乡将以书画名村四都村为重点,通过文化空间打造、文化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文化人才培育、乡村文明素质提升等行动,推进人文乡村建设,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推动乡村振兴。
四都村起源于唐开元元年即公元713年,距今已达1300多年,是一个文化底蕴相当浓厚的村庄,村内保留着大量清代或民国期间的古建筑。2016年更是被列入第四批传统古村落。
近来年,该村围绕“墨香四都 书画名村”的发展理念,在对村庄进行整治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多个文化节点,修缮古民居引进名家工作室,融入夜游文化,着力打造大专院校创作培育基地和写生基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理念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同时积极发展油茶、杨梅等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实现共同富裕。为此,该村成功获得AAA景区村庄、省级美丽乡村培育村、省级文明村、省级首批美育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四都村人文乡村建设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一是古村风貌,因地制宜突显人文气息。按照“一处一景,一角一画”的总体要求,对该村的自然、乡村、人文历史等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和盘活,在保留乡土风貌的前提下,对整村、古民居、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重拾了油盐古道,修缮了岁贡府,修建了古石墙,重塑了乡村记忆。
二是特色培育,浓淡相宜突出人文特色。四都在做好文化传承的同时,大胆创新,打造文化创意街区,为举办美术讲座、书画下乡、美术作品展示等活动提供了场地支持。翻修21间老房子,打造成书画名家工作室,筑巢引凤。
三是民俗赋能,文旅融合激发人文活力。乡村民俗是乡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有活力的村庄,离不开民俗活动。湫山有许多特色民俗活动,如四都村的板凳龙、巾帼铜钿鞭,叶岩头村的跳跳马,三都村的大鼓等等带有浓重的湫山特色。可以说,一个具有乡土之美、人文之美的四都村已初具雏形。
问题:在接下来四都村人文乡村创建中,你们有什么具体举措?
回答:接下来我们将以古村人文为支撑,优化配套设施。目前,台州乡村振兴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台州学院学生实践培育基地已落户四都。接下来将与老鹰画室、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各类美术院校达成写生基地合作协议,配置工作室,定期安排学生入驻写生;为优化服务,提高接待能力,投资100多万元修缮村古祠堂,拟办村级家宴中心,为村集体增收。以文化阵地为依托,合理配置资源。依托村级文化礼堂和7家名家工作室等文化阵地,拟邀各书法协会、摄影协会、戏剧协会等民间组织入驻,常态化在村内开展摄影讲座、戏曲培训等各类艺术活动,丰富人文乡村内涵。以旅游节庆为平台,推进文旅融合。与全乡产业联动,举办夏季狂欢漂流文化节,将三都的漂流活动与四都的夜景民俗体验融合,用文化引流;做大古油茶文化的文章,举办第四届油茶文化节,提升湫山油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