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仙居新闻 > 内容

画梅村:蓄势腾飞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1-11-16   字体:【  

“画梅村”,一个诗意的名字。据传,南宋初期名臣吴芾退休后在该村修建了小西湖,理学家朱熹两次登门拜访,在此小住流连忘返。期间,两个男人在湖中划舟品酒,夫人们在岸上画眉,故称画眉潭。村以此得名。

 

本报记者 张光剑

 

初冬,沐浴着暖阳,走进画梅村,波光粼粼的北岙溪环绕着从村前流过,村后青山掩映满目翠绿,村内沥青马路整洁平整,别墅庭院别具一格,俨然一幅美妙的新农村锦绣图。 

 

也许你想象不到,眼前这个美丽村庄,此前曾是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如今,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后发的区位优势,画梅村大力推进新村改造,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蝶变之路。

 

画梅村位于官路镇北面,紧邻35省道、351省道和40省道,有376户,1326人,山林600多亩,其中杨梅400多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杨梅,每年光杨梅收入平均每户就有5万元左右。近年来,村民还大力发展水稻、蓝莓、桃子等生态农业。

 

“别看现在我们村里都是‘小别墅’,沥青路还通到了家门口。在2014年以前,村子环境脏乱差,道路坑坑洼洼,是出了名的‘泥土村’。”说起画梅村的变化,今年73岁的陈洪林深有感触。以前村里大多是木结构的旧房和土胚房,雨天怕漏,刮风怕倒。2014年,恰逢美丽乡村建设好政策,村里借机开展新村建设,村民们现在住得既舒心,又安全。 

 

走进陈洪林家中,窗明几净,卫生间里,冲水式马桶、淋浴装置一应俱全,屋内没有一点异味。

 

像陈洪林一样,画梅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外观上按照全村统一、古朴厚重大气的原则,坚持统一重建,分步推进。

 

“我们村在实施新村建设时,从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上对生态、产业、文化进行梳理筹划,同时将山、水、林、园、路,房、院、厨、厕等相关生产生活要素纳入整体,统筹规划,系统提升,保障农房居住功能和卫生健康条件,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画梅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陈羿延介绍说,目前村里已经完成第一、第二批新村改建工作,第三批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共饮一江水,情谊紧相连。画梅村和磐安县的交往源远流长,村前的北岙溪就起源于磐安县盘峰乡。上世纪70年代起,该村就有和磐安通婚的习俗,现在村里还有10多位“磐安新娘”。

 

陈月娟就是一名“磐安新娘”,婚后和丈夫顾森林一起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每年除了管理自家的几亩杨梅,平时就在边上的工艺品厂打工,现在一家人也住上了“小别墅”。“每年夏天,都有大批磐安游客自驾到我家杨梅园采摘东魁杨梅。”陈月娟说。画梅村和磐安地域相近,仅需一小时车程。因此,近年来,自驾到仙居采摘杨梅也逐渐成为磐安人的一种“时尚”。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也许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缘故,磐安的药材种植大户卢世弟一到画梅村就喜欢上了这个诗意而美丽的村子。

 

“因为磐安山多地少,而画梅这里的土地开阔,很适合大面积种植药材,所以就在这里承包了30多亩田地,种植贝母、元胡等中药材。”卢世弟说,画梅村干净整洁,邻里朴实友善,磐安老乡又多,我很喜欢这里的居住氛围,所以一住就是4年多。

 

人居环境的改善,让画梅村留住了美丽乡愁,也为该村未来的发展打开了更大空间,提供了更多可能。

 

“我们这里离在建的高铁站只有几分钟的车程,这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将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在村里发展民宿产业,希望形成村庄愈美、村民愈富的良性循环。” 陈羿延满怀信心地说,为此,他们还引进浙菜大师、浙江工匠——朱杰的工作室,让其指导村民厨艺,为发展农家乐打好基础。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责任编辑:郑燕睆】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