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仙居新闻 > 内容

云田之境,李宅与有荣焉

  发布时间:2021-09-18   字体:【  

陈靖


李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如果你来过的话,一定会惊叹于这里保存完整的村庄格局。


岁月流光掩映不住旧时的辉煌,千百年来,十八都港的清流一如既往绕村而过,留下几多精彩的篇章。山川秀丽,往往地灵人杰,翻开一部厚厚的仙居县志,就有李宅古村的传奇记载。遥想当年,李宅的确出过不少惊才绝艳的人物,其中就有李一潮、李一瀚两兄弟。


李一潮,字信甫,号牛山,明代嘉靖年间曾任福建永安教谕。留下《景星岩》诗作:“汩汩尘民岐,迢迢景星路。飞云绝壁间,啼鸟空台古。林藏万树秋,天压千峰暮。朝观海日来,夕抚斜晖驻。”李一瀚,字源甫,号景山,一潮弟,曾任明代左副都御史。留下《水廉》诗作:“十年卜筑独远愿,水石依然旧日奇。树杪银泉高百尺,洞门珠箔散千丝。莓苔深处开云榻,松桧阴中透月矶。湖海关情虗宿约,北山莫遣更文移。”


光看标题,这两首诗都是吟咏故乡风景的作品,景星岩以“景星望月”奇观名列仙居八景,水廉也就是水帘洞,同样以“水帘瀑布”壮观名列仙居八景。景星岩为一座四面悬崖、岩体裸露的水平状山峦。每逢中秋,站在景星岩上赏月,会望见一轮明月从东海冉冉升起,月亮又圆又大又明亮,为登山赏月的绝佳之处,故而得名“景星望月”。水帘洞上方,有一道瀑布自崖壁飞泻而下,散漫如珠帘,故称“水帘瀑布”。夏日居之,寒气侵骨,为避暑之胜地。考察地形,景星岩和水帘洞都和李宅相距不远,以其优美风光成为李氏子弟心系家园的深沉羁绊。


我们很多人认识李宅,是因为这里古色古香体量庞大的台门庭院。在仙居这块立县千载的沃土上,乡村里不乏各式雕梁画栋的明清建筑,然而,李宅是独一无二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匠心独运的整体格局。在走进村子之前,建议先攀登村西的高峰,然后再居高临下俯瞰村子。视野里,李宅村落气势恢宏,以李氏大宗祠堂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祠堂之西南、西北是古建筑分布的主要区域,呈“双喜”字形格局。“双喜”即“囍”,寓意喜庆吉祥,寄托着开基立村的李氏先祖满腔的希冀。站在山峰上看山下左右对称的“囍”字,现代人会情不自禁地浮起疑问,古人是如何做到精确定位构建家园的呢?


走进李宅,就在大宗祠堂正面朝西,镶嵌着一口池塘,不要小看这口塘,它除了自带防火职能外,还是整个村落的风水气眼。事实上,仙居诸多传统古村落都有这么一口塘,塘面波澜不兴,温碧如玉,却成为许多在外游子梦里头深深的牵挂。祠堂里面有一个戏台,式样古朴,曾经上演过多少婉转细腻的悲欢离合剧情。我听过李宅的人们多次谈到池塘和戏台,谈起小时候祠堂的故事,几多感叹。


我从祠堂门前走过,那边西南位置,一个个“三透九门堂”次第排开,这些门堂毫无例外耸立着高高的山墙,墙体石灰有些剥落,却依然肃穆庄严,带着不为外人知道的隐秘暗色。人们常常流连于墙外一扇扇漂亮的石窗,那么的精致和灵动,有如一轴轴气韵流动的古老画卷。不是吗,这些石窗有万字形的,有草龙形的,有铜钱形的,有元宝形的,说不出的内涵丰富,形象生动。这些石窗以悠然的姿态融合在李宅一堵堵敦实的泥墙上,从各个角度来看都打上了当地独特的村落印记。


按照现代人的眼光,石窗像是一件装饰,一种非常乡村的装饰,不过,在那些久远的年代里,石窗更多具备家居环境采光通风的功能。我们沿着一条条巷子,从一个门堂又走到另一个门堂,来自十八都港的温润清风惬意地穿堂过巷,不停地追赶着我们前进的步伐。这样的门堂太多了,多到我们都觉得自己有点路盲了,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古老门堂居然都保存得那么完整真实,恰如其分地呈现着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所有的门堂大都有一个典雅的名称,如“康乐堂”“和亲堂”“和乐堂”……院子里铺着整洁光滑的鹅卵石,图案精美,有莲花、鹿回头、铜钱、太极等造型,展示着喜庆和吉祥。


我们惊叹于李宅洋洋洒洒的古建筑群,实地统计,这些有古祠堂2座,古院落6座,古楼阁1座,古牌坊1座。正因如此,2013年李宅村入选全国第一批传统古村落,2015年又列入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我们穿行在门堂里面,领略着李宅最古老最精华的传统文化意境,门堂木窗棂下刻着一幅幅连环画式样的画作,有渔樵耕读的画面,有桃园结义场景,有春花秋月的景致,这些可都是蕴含丰富的德育教化内容的乡土教材。闭上眼,仿佛能够看得到,那些传统村落里的子弟们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元素,什么是生活,什么又是道义。当然,具有启蒙教育意义的元素点点滴滴散落于古村的各个地方,喏,顺着人们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门堂后墙横排着的“耕读传家”匾额。匾额里的字体是厚重内敛的,匾框是用墨汁描上去的,四角带着缠绕的花纹。最上面的是那些色彩缤纷的壁画,绘着一幕幕的生活场景,有人物有景物,已经不是很清晰,但是画面线条很流畅,依旧很有气韵。


经历风风雨雨,难能可贵的是,李宅门堂的墙体壁画种类依然相当多,而且保存得还比较完好。不仅如此,在村里,即便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建筑构件,同样雕工精致,别有味道。如果你对古建筑感兴趣,不妨逐一欣赏那些马头墙、门框、柱础、牛腿、瓦当,是不是内涵隽永,美不胜收。


根据族谱记载,南宋时期,李氏先祖从温州苍坡迁入李宅,于是这块土地就有了现在的名字。确切地说,南宋建炎年间,来自永嘉县的理学隐士李朴带着一大家子人沿十八都港寻找新的家园,最后选中了赤石李宅。在这里,有必要做一个小小的说明,十八都港,别名蓼溪,是仙居主河流永安溪中上游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永嘉,由南向北贯穿十八都坑境内,全长34公里。十八都港临近永嘉,又是山路通往黄岩的捷径。唐宋以来,这条通道便成了台温两地非常重要的商贸线路。


择址李宅后,读书人的先祖为后代提供了“耕读传家”的家学渊源,这一读书的渊源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地影响着李氏子孙们,换而言之,永嘉“耕读传家”的文化在李宅得到了良好延续,历经几百年的积淀愈发昌盛,李宅曾出现“一门六进士”盛况,是仙居乃至台州首屈一指的“进士村”。


其实,李宅的辉煌之处不仅在于宏伟的古建筑群,在于“一门六进士”的传说,更在于李宅首屈一指的李氏家训。在李宅村900年的历史上,李宅李氏祖训“十训八诫”的横空出现有如璀璨夺目的强烈光柱,以坚定的姿态照亮擘画出后代子孙繁衍发展的轨迹,留下一段段传奇佳话。“十训八诫”最早出现在明朝成化元年(1465)修编的《乐安李氏宗谱》,在“训为士”提出“士者人中之秀,儒为席上之珍”,在“训为官”强调“职无虚设,禄岂妄干,学古然后入官”。迄今为止,《乐安李氏宗谱》总计修编12次,“十训八诫”祖训代代相传,成为家族成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且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从某种角度来讲,作为传统家训,“十训八诫”的意义在于对“端蒙养,重家教”的认识,在于对“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遵循,在于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推崇,充满了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与训诫,给后世的人们带来诸多启示。


这一点从李宅先贤李一瀚(1505—1567)身上可窥一二。李一瀚一生与御史监察官职务紧密相连,最后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为官三十年,廉洁之操“一尘不滓”,至死“囊无长物”。相传他在江西任按察使时,查办了时任宰相严嵩的干儿子绍儒。在他死后,时任左都御史的好友吴时来颂其“李都宪天下第一流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清道光四年(1824),李宅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建筑,包括李氏宗祠以及为纪念李一瀚的都宪公祠。


回过头来看,李一潮和李一瀚两兄弟更像是一对双子星座,常被后人反复对照。后人这样点评李一潮和李一瀚兄弟俩:李一潮是个纯粹的文人,李一瀚是个有骨气的好官。相传,李一潮非常有才华,文章写得气度非凡,每作一文,邻近的读书人都争着传诵。中了举人之后,他外任到福建永安当了个教谕。身在异乡之时,李一潮时常想念自己的桑梓家园,写了不少吟诵家乡之作,如上面的《景星岩》诗作。赋闲居家这些年里,李一潮带领族人建起祠堂,修编宗谱,不仅如此,为了“毓人文,振家声”,倡议构建文昌阁来守住家族文脉。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秋天,文昌阁落成,取名为“聚奎亭”。李一潮亲自写了一篇《聚奎亭记》,昭示“人文之著始于今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按照古村概况记载:赤石李宅之境以南高北低取势,南面以眠牛山作靠,牛头伸向东面大溪汲水,牛尾近于西山。西山下有一片盆地,盆地向东就是村落古建筑群。大溪以东是裘山,北面是村落水口。水口之处有沿山蜿蜒的一条西溪水脉,历来是十八都南来北往商贾的穿行之道。当初李氏先人对村落的选址在风水上非常考究,自然风光与人居环境互相和谐。村落周围有眠牛汲水、双峰排闼、狮子挪球、岩门瀑布、黄龙出洞、鲇鱼戏水、木兰挺秀、一石墩珠等八个景点。


从李宅走出来,我们的思绪还萦绕在庭院深深的古老门堂里,那里的宗祠、古戏台,以及聚奎亭,无不寄托了李氏族人的朴素美好的生活愿景。李氏祖训“十训八诫”堪称家魂,尤其不同凡响,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于无声中代代相习继往开来,不断陶冶家族子弟的处世情怀。


清溪伴古居,福地宜养人。李宅是云田古镇的骄傲,这里的古村古宅古色古香,既传承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人文气质,又保留了粉墙黛瓦的岁月记忆,有着千百年来地域文化的鲜明烙印。由于位处仙居交通枢纽之地,宋明以降田市人才辈出,涌现吴芾、柯九思、李一瀚等一批有全国影响的人物,他们出则为国策谋,归则造福桑梓,无愧乡贤这一称号。


如果有时间,从田市东门楼墙清朝道光年间的“云田古镇”牌匾下走过,沿着静静流淌的十八都港溯源前进,再穿行清朝道光四年(1824)重建的聚奎亭,你会觉得时光岁月就此打住,历史悠久的云田古镇和古朴深邃的赤石李宅在十八都港两端遥相呼应,而我们都只是时间旅途中一员匆匆的过客。

云田之境,李宅与有荣焉。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责任编辑:郑燕睆】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