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仙居新闻 > 内容

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

仙居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05-22   字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是突出问题导向、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思想精华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由其理论基石、宏伟目标、价值追求、核心要义、实践路径等构成的逻辑严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石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传统工业文明背景下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枯竭,对人类本身的存在构成了威胁,生态学开始成为人们关心和注目的焦点,进而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丰富成果。生态科学揭示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论特征:任何生物与其环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均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生存,这被美国学者康芒纳称为生态学的第一定律。在整体的观念之下,循环、平衡和多样性观念构成生态科学突出的三大观念。构成生态系统整体性的,首先是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构成的循环关系。自然生态系统基本的循环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微生物)之间的循环,称之为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其次是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受到损害,正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第三,由于生命系统复杂而微妙的相互关联,任何一个环节的缺损都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生态后果,因此,生态学上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强调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并将此称为生态学第二定律。生态科学揭示的定律已由无数事实得到确证。20世纪初年,美国总统老罗斯福为了保护亚利桑那州北部森林中的鹿,大肆捕杀狼。结果鹿过量地繁殖,小草和树木都被吃光了,绿色植被急剧减少。植被一减少,鹿又大量地死亡,结果森林和鹿都没有保住,真是人算不如天算。类似案例,如英国“猫与三叶草的故事”、毛里求斯“渡渡鸟与大颅榄树的故事”等不胜枚举(吴国盛  著  《科学的历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8月,第686页——第691页)。
 
        生态科学所揭示的生态系统的整体论特征确证: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通常是由那些反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做出的,只有构筑在生态科学基础上的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才能全面深入系统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起人类新文明——生态文明的世界图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坚实的生态科学理论基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整体论的世界图景,总结了人类在认识与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是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上的科学论断,是对当代生态科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就要求人们彻底摒弃以征服、掠夺自然为特征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全方位推进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建设美丽中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宏伟目标

        美丽中国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具有导向性的宏伟目标,具有多个维度和丰富内涵。

        首先,以生态文化滋养人们心灵之美,构成美丽中国的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维度。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水平和成效,归根到底是取决于以科学文化水平为标志的人类心智的健全与发展水平。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既包括反映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有机整体世界观、价值取向、生态伦理和生态审美观念等,又包括建立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制度体系和文化载体等。这一维度强调用生态文化教育武装全民,形成社会共识,为建设美丽中国构筑起广泛、深厚的人文根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以尊重、顺应、保持原生态的自然本色之美,构成美丽中国的本质及核心维度。习近平指出:“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维度聚焦自然生态本身,是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保持自然本色之美,强调人应当对自然生态环境抱有敬畏之心、尊重之意、感激之情,使山水林田湖和花草树木亮丽本色不会因盲目追求GDP而遭受毁坏,使飞禽走兽鲜活的生命不会因人类贪欲无度和工业污染而被迫终结。

        第三,以审美实践构造自然人化之美,构成美丽中国的主体创造力维度。人化自然的科学性、合理性与美观性既是人民主体力量的体现,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这一维度要求人们在遵循自然规律和尊重自然本色之美的前提下,顺应美好生活需要,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规划与空间布局中按照生态美学原理构造一个赏心悦目的人化自然,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四,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守护人民健康之美,构成美丽中国的重要价值维度。心身健康是人民幸福的基础与关键因素。习近平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家园的回归渴望越来越强烈,从“生存”到“生态”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这一维度,顺应了人民迫切需要,体现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价值目标。

        第五,以平衡相安、永续相生彰显“天——人”和谐之美,构成美丽中国的生态智慧维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既是融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方方面面的首要且最核心的要义,也是美丽中国精髓之所在。人类生命既是自然的产物,也须臾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正如《荀子·天论》所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一维度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确保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同和谐发展。

        三、促进五种需要平衡、增进人民福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价值追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我国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严重失衡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弥补生态产品严重不足的短板,不断促进生态需要与物质需要、政治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增进人民福址。众所周知,不平衡的发展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在需要层面突出表现在良好生态环境需要与生态环境在相当多的地方严重恶化、生态产品匮乏的矛盾。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址、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12年12月他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为此,他在2013年5月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要求全党同志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2018年5月,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重申:“我之所以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就是因为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并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因此,他强调:“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实质也在于促进和保持生态需要与其他四种需要之间的平衡。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五种需要的轻重缓急会有所不同,但生态环境需要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一地位和作用从来没有改变。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生态需要与其他四种需要之间有显著的不同。其他四种需要的满足,都或多或少地会消耗自然资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民的生态需要,既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保护了物种多样性等等,又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能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所以,生态需要的满足,既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基本条件,也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条件。因此,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四、坚持“六项原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文中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的“六项原则”,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这一基本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核心内容和行动纲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指导性。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存在状态,这是生态文明的根本。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推进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使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二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实质上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对价值理论和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对发展理论的创新。以绿水青山为形象指代的自然生态环境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习近平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三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生态环境中的大气每个人都需要呼吸,清洁的淡水每个人都需要饮用,不受污染的土壤更是生产粮食的最基本条件,因而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比其他任何公共产品都更重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具体要求。

        四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包含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保持这些要素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五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制度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及其执行力是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体现。习近平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加快制度创新,抓好制度的健全和执行。

        六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人类生活在地球村,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国际社会唯有携手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疫情防控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贡献。

        五、建立健全“五个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性质的“四梁八柱”日臻完善。习近平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文中,提出建立健全“五个体系”,系统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框架。“五个体系”是对贯彻“六项原则”的具体部署,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体系与实践路径。

         一是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要大力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生态伦理观,提倡先进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注重对大众的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环保、节约的文明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二是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实需要。绿色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生态与经济和谐统一的生态经济体系。

        三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用制度治国理政,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第十部分构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

        四是目标责任体系。目标责任体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生态环保目标要求落实得好不好,领导干部是关键,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压实责任、强化担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体系包括:以具体减排指标、环境质量改善等具体任务为导向的目标考核,以调整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为导向的综合性生态文明目标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为导向的,引导性的、试点性的考评体系,厘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相关部门常态化分工责任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在责任体系基础上的问责机制。

        五是生态安全体系。生态安全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底线。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是一道生命与健康的警戒线。生态安全体系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是一个由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和系统安全三方面组成的动态安全体系。建立生态安全体系,首先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其次要管控好涉及生态环境的重大风险问题。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作者:王中南】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