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居文苑 > 黄埔记忆

重教爱校几十年

   沈策,故乡谁人不识君?从农家之子到国民党高级将领,从沙场硝烟到从事和平统一与文化交流,这中间,该有多少动人的故事。然而,更为感人的是他强烈的爱国、爱家乡、重教爱校的赤子之情:“我生在中国,受教育在中国,我的心紧紧地与家乡、与祖国相通。”

  说起沈老先生重教爱校,可追溯到1933年创办了新生小学。那年深秋,沈先生的生母亡故,当时任团长之职的他回家奔丧。在料理母亲丧事过程中发现家乡的孩子仍很少上学。他分析原因,除了穷,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校太少。他回忆自己求学时,当地没有学校,七八岁年纪便要步行80多华里到县城上学,是多么不容易,父母是怎样地牵肠挂肚。于是他决定牵头并出资在本村办一所学校。为了办好学校,他在家待了20多天,直到筹建工作基本就绪,给学校定名为“江下小学”后,才委托他人负责,回到部队。

  沈策将在家乡创办学校一事向蒋介石汇报后,得到蒋介石的赞许,给学校赠送了一方书有“启蒙养正”四字的匾额。

  沈策身在军营,仍然时刻关心着新生小学,经常写信询问,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学校越办越兴旺,名气越来越大,四面八方的学子闻名而来,就连40公里外的一都(现在的安岭乡)也有不少孩子来这所学校上学,学生最多时达到360人,这在当年是很了不起的。

  1975年,获特赦不久的沈策回故乡探亲。阔别家乡40多年,他却先看学校后祭祖,足见他对学校是何等的关心。他探亲不到一天,时间很紧迫,却在新生小学(当时已改名下沈农业中学)逗留了一个多小时。学校的每个角落他都走遍,目光是那样专注,似乎要把学校里的一切都摄入眼里、刻在心上。

  1976年,沈先生旅居美国。身在异国,心系故乡。他在给侄儿沈汝华的信中,都提到“新生小学”,并要求沈汝华多汇报学校情况。1984年12月3日恢复校名,改“横溪农业中学”为“横溪新生中学”。1984年,沈先生向新生中学赠送了收录机、彩色电视机、录像机各一台。1985年7月,沈先生的女儿沈国瑛等回故乡探亲,在时任县政协副主席张见华的陪同下去下沈。他走进新生中学,见教师们的办公桌椅破旧,当即捐赠人民币1500元为教师添置新的办公桌椅,学校决定聘任沈先生为名誉校长,他欣然接受。沈先生回到美国后,对新生中学乃至仙居县的教育事业愈加关心。1986年,捐资5000美元,用于新生中学建造图书实验楼。为了鼓励新生中学师生勤奋教学,1989年出资10000元人民币,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优秀教师与优秀学生。1990年开始,每年捐赠2000美元,设立“沈策奖励基金”,奖励全县高考与中考成绩前3名学生,鼓励全县青少年奋发读书。1993年改为“沈策奖学基金”,提取每年利息,一半用于新生中学,另一半用于全县拔尖学生的奖励。1993年11月24日至27日,担任美国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顾问与新中国纽约中华文化交流促进会顾问的沈策先生,再次回故乡探亲,县长应一民、副县长张洪湘热情接待沈先生,县政协副主席马德昭陪同沈先生到下沈时,受到新生中学师生与下沈村群众的夹道欢迎,沈先生激动得热泪盈眶。

  1998年以来沈老在美国和国内曾多次受江总书记接见,曾萌生请总书记为“新生中学”题字的想法,并书面报告中央,但了解到总书记公务繁忙,题字有具体规定而未能如愿。1999年沈策回国时再次提出请浙江省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刘枫同志题写“新生中学”校名、且于2000年6月份得到了刘枫的题字,了却了沈老的心愿。1999年10月:沈老应邀参加国庆观礼团,当时正逢副县长张建平赴京去看望沈老,他又托张副县长带回10万元人民币用于该校的大门建设。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认为,沈先生一定很富有。其实他并不富有,沈先生已经是90岁的老人了,他在美国一直是依靠领养老金生活。在美国这样高消费的社会,养老金仅供本人勉强度日。沈先生为故乡教育所捐的款,除了部分是他的儿女给予,许多也是他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可见沈先生所捐的款其份量有多重!他的义举、他的赤子之情让人感慨和思索。重教爱校几十年不寻常。有人问沈先生为什么那样偏爱教育,他说:“祖国强盛需要人才,而人才的根本在教育。我老了,为教育所出的力很绵薄,但我要让子女们把这件事世代坚持下去,目的是希望推动故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14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由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仙居新闻网的网站系统开发与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