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台州新闻 > 内容

秋风习习 解锁板栗美食

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发布时间:2020-09-16   字体:【  

‍9月秋风起,撩动着山野,也带来了一些令人期盼的美味。板栗树枝头挂着的果实,慢慢踏入成熟期,裂开了“嘴”,风一吹,藏在里面棕红色油亮的板栗还会脱落下来。

板栗被誉为“干果之王”,香甜可口。它不仅可以生吃、熟吃,还可以加工成栗子羹、栗子蜜饯等风味食品,或是做成各种糕点的馅料。可以说,板栗是不可多得的好食材。趁着板栗飘香,本期《好食光》,咱们也来聊聊板栗的美味吃法。

【糖炒栗子】

让人怀念的经典吃法

糖炒栗子,可谓是板栗的经典吃法。等到天气再凉些,街头就会冒出不少推着三轮车的小贩。车子上装的,大多是一口铁锅,锅里盛着油乎乎的黑色砂砾,隐隐约约还能见到棕黄色的糖炒栗子。此时用铲子一翻动,埋在底下的糖炒栗子就会冒出头。刚出锅的糖炒栗子冒着热气,剥开它的外皮,只见金黄色的果肉飘出一股浓香,引得人直流口水。

“天气凉的时候,捧着一包刚出锅的糖炒栗子,栗子香味穿透袋子,侵入鼻腔,让心情美妙。”一提起糖炒栗子,叶丹君就忍不住咽了口口水。

虽然眼下还没到糖炒板栗“霸占”街头的时节,但她的脑海里早已浮现出吃糖炒栗子的场景。

作为糖炒栗子的忠实拥护者,叶丹君还上网自学了糖炒栗子的家庭版做法。虽然家庭版的糖炒栗子不如街头上的糖炒栗子那般香甜,但也能慰藉一下口腹之欲。

做法上,家庭版糖炒栗子的做法也不会过于复杂。买回来的板栗清洗干净,用刀在坚硬的壳上割出十字口,丢入锅中,加入适量白糖和少量清水,再加入食用油搅拌均匀,盖上盖子,中火煮15到20分钟。待锅中剩下少许糖水的时候,得用铲子不停翻炒,等汤汁收干即可出锅。叶丹君说,贪懒的吃货,也可以将全部食材放入电饭锅,按煮饭键就行了。

另外,叶丹君提醒,挑选板栗时,最好选择大小均匀的板栗,这样板栗煮后的熟度也是差不多的。还有,给板栗开口时,最好能将口子划长些,吃的时候也更方便剥壳。

【板栗烧鸡】

难以抵抗的餐桌美味

说起板栗烧鸡,台州人一定不会陌生。在一些饭店、食堂以及不少台州人的餐桌上,板栗烧鸡可以说是常客。

家住椒江云健小区的徐丽雅就说,在栗子大量上市的时节,自家的餐桌上总是会出现一道板栗烧鸡,“在我家,板栗几乎只有这么一种做法。只要在厨房里看到新鲜的板栗,我就知道,当天的午餐或晚餐少不了板栗烧鸡。”

当然,这也无需感到奇怪。板栗与鸡肉搭配,咬上一口,微甜、软烂的板栗在口中抿开,混着鸡肉特有的鲜香味,每一口都是鸡肉与板栗的完美融合。吃完了鸡肉,再把混着板栗碎的汤汁浇在白米饭上,让人难以抵抗它的美味。

关键是,板栗烧鸡就是一道家常菜肴,制作过程一点也不麻烦。制作时,将鸡肉洗净,斩成块状,再将板栗剥壳,放到开水中烫几分钟,方便剥去板栗的内层膜衣。

准备完毕后,将油锅烧热,先倒入鸡块,不停翻炒五分钟左右,至鸡块表面略焦,再在锅中加入大碗清水,水量浸过鸡块表面,水烧滚后,改为中小火加盖焖煮约40分钟。这时要时不时注意一下锅内的汤汁,当锅内的汤汁约剩下一半时,加入板栗和适量盐,搅拌均匀后,继续中火焖煮。等到锅中的汤汁临近收干时,加适量生抽上色,即可出锅。

此时,若是拿着一根筷子戳在板栗上,板栗瞬间四分五裂,落入汤汁。那就说明,板栗已经熟透了,口感软绵绵的。当然,如果偏爱口感硬点的板栗,则可以缩短焖煮的时间。这样煮出来的板栗嚼着更有“香头”。

【栗子甜汤】

意料外的美味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板栗熬汤大多都是咸口的,且都是作为配角出现的。其实,作为主角的板栗熬成甜汤,也能收获意料外的美味。

前段时间第一次尝到栗子甜汤的周昕怡就爱上了这一种味道。“家里的甜汤,一般都是拿莲子、桂圆熬的。半个月前,我妈突然做了一碗栗子甜汤,让我尝尝看。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拒绝的。”周昕怡说,在妈妈的再三保证下,她才勇敢地喝了一口。没想到的是,汤底清甜,栗子软糯,和莲子甜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此,妈妈再做栗子甜汤,周昕怡总是欣然接受。

至于栗子甜汤怎么做,周昕怡说,她和妈妈请教了一番,发现栗子甜汤的做法和莲子甜汤的做法差别也不大。先处理板栗,在板栗上划上一刀。锅中倒入适量的清水,放入板栗,盖上盖子大火烧开5分钟,滚烫的水可以让板栗壳快速变软,也能让栗子内皮裂开,然后把栗子捞出,去壳剥皮。

接着,就是把栗子放入锅里,倒入适量的水熬煮。等到栗子变得粉粉糯糯,加入冰糖搅拌均匀即可出锅。

栗子甜汤出锅的那一刻,甜香四溢。喝上一口,清甜滋润。放到冰箱里冷藏一下,口感更佳。

周昕怡说,觉得栗子甜汤过于单调的,还能往里边放入莲子、桂圆、百合等,丰富口感。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