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姓生活 > 内容

难忘芦蒿(外二篇)

仙居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2-10   字体:【  

初到南京,很诧异于南京的小贩们踩着三轮车,满街叫卖一种湿淋淋状若水花生的东西,就想,南京人怎么连水草也吃?
 
一次和几位朋友一起吃饭,一位南京的朋友特意点了“芦蒿炒肉丝”,方知这芦蒿便是那小贩们叫卖的东西。举筷一尝,顿觉满口清香,不禁连连叫好。我想,这大概是我这一生当中所品尝过的最香的一种蔬菜了。
 
除了云锦、雨花石、盐水鸭和板鸭,这芦蒿也算得上是南京的一种特产了。芦蒿盛产于南京的八卦洲。八卦洲是长江里的一个沙洲,由千百年来的泥沙冲积而成。上面有一个镇就叫八卦洲镇。这芦蒿原先是一种野生植物,生长于长江边的芦苇丛中,后来经过人工培植,就成了南京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南京当时唯一的一家五星级酒店——金陵饭店住进了一位来自台湾的老人。一次在餐厅,服务员问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想吃什么,老人说我什么都不想吃,就想吃芦蒿。服务员为难了,现在这个时节,哪有芦蒿啊。因为芦蒿要到冬末春初时才上市,而当时正值初冬。见老人一脸失望的样子,服务员说老先生您别急,我们给您想想办法,尽量满足您的愿望。她把这事向上面汇报了。于是饭店的采购部专门派人去八卦洲采购芦蒿。那人在偌大的八卦洲东找西寻,找了半天也没见到芦蒿的影子。后来总算在一位老农的一小块地里见到了芦蒿,可那芦蒿却只有寸把长。老农看着那才拱出地面不久,浑身嫩乎乎、绿油油的芦蒿秧子说什么也不肯卖。后来经过好说歹说,才很舍不得地以每斤八十块的价格卖了一些给那位采购人员。要知道在平时,这芦蒿在菜市场里不过才卖几块钱一斤。后来那位服务员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从前曾经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里任过职,1949年去了台湾,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吃到过芦蒿了。她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那盘清香四溢的“芦蒿炒香干”端到老人面前时,老人的眼眶里满是激动的泪水……
 
南京人爱吃盐水鸭,但南京人更爱吃芦蒿。每当芦蒿上市季节,南京的大婶大妈们几乎天天都要端一把小板凳或竹椅坐在自家门前择芦蒿。捉起一棵嫩生生的芦蒿,先将叶子捋掉,就留下了比筷子略细一些的翠绿的茎梗。然后将茎梗折成寸来长的一小截,就可以上锅炒了。而那双择过芦蒿的手,便会有一股香气在指端缭绕,久久不散。野生的芦蒿没有人工种植的粗壮,颜色也不太一样,而是呈一种褐红色,却比人工种的更香,自然卖价也更高。其实我第一次见到并疑为水草的便是那种野生芦蒿。据说芦蒿不仅清凉解毒,还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在民间,人们还用芦蒿的叶子熬汤用以治疗肝炎。
 
如今,八卦洲的农民们靠种植芦蒿致了富。他们不仅为芦蒿注册了商标,创立了“八卦洲芦蒿”的品牌,还将芦蒿销往全国各地。
 
我曾经在《扬子晚报》上看到过一则报道:八卦洲的农民们用飞机将芦蒿空运到深圳,卖到了三十块人民币1斤,而在香港,更是创下了五十块港币1斤的天价。后来又看到一条消息说,八卦洲的芦蒿已经飘洋过海,远销到了日本……
 
离开南京已很多年了,但我的耳边仍时不时会响起小贩们串街走巷时那长长的吆喝声:卖——芦蒿喽,卖——芦蒿喽……
 
如果有人问我在南京这么多年,最难以忘怀的是什么,我会说:
 
难忘芦蒿。
 
 
参观台州发电厂有感
 
2008年的12月30日,我们来自台州各县(市、区)的二十多位作家应邀参观了台州火力发电厂。
 
台州发电厂位于椒江北岸的前所镇境内,此段江面为椒江口最窄处,发电厂便临江而建。厂区南侧有一状若馒头名曰园山的小山与对岸的牛头山隔江对峙,拱卫着这条连绵数百里的浙江第三大河。
 
远远的,我们便看到了五支高耸入云的烟囱,如五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江边。进入厂区,但见遍地绿色、树木成荫、整洁有序。我们一行人戴上安全帽,在主人的热情指引下来到发电机房。只见高大的厂房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管子,正在运转的汽轮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犹如千万个将士正在奋力击打千万面大鼓。在中央控制室,值班主任向我们介绍了台州发电厂的历史。台州发电厂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国家特大型发电企业、浙江省第二大火力发电厂。装有二台 33 万 kW 机组、六台 13.5 万 kW 机组,总装机容量达 147 万千瓦。自1982年12月23日的首台机组并网至今,它源源不断地将强大电流南连温州、北接宁波、西通金华,输向整个华东电网,极大地改变了台州地区和浙东南长期以来严重缺电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浙东南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光是2007年,台州发电厂发电就达103亿度,若是开足八台机组同时发电,其一天消耗的煤炭就相当于一艘万吨巨轮的装载量。眼下,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以至很多工厂都处于停产状态,导致电力供大于求,台州发电厂已经有好几台发电机组停止了运转。
 
听了值班主任的介绍,我想:电,对于我们人类是多么的重要啊!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了电,很难想象人们将怎样生活。没有电,电脑开不了机,空调无法运转,电视、冰箱、洗衣机、电饭煲、手机这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将无法使用。而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状况的好坏,从它的发电量上就可以直接看出来。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原始发电机。从此各种发电机和电动机相继问世,使人类进入电能的大规模的生产时代。
 
电和电流被发现以后,电的影响便无处不在。它的产生,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了世界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电,这个现代文明最活跃的因子,闯入人类生活以来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使人类文明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它产生的光,可以变黑夜为白昼;它发的热,可以与太阳相媲美;它的力,可以将星际间的距离拉近。它点缀了琳琅满目的世界,丰富了人类绚丽多彩的生活。
 
应该说,电对于我们华夏民族的情意是不薄的。当它刚服务于人类社会,便结缘于我们这个民族了。
 
当世界上第一座用于弧光灯的发电厂,于1875年在法国巴黎北火车站诞生后的第七年——1882年,英国商人戴斯(C.M.Dyce)洛(G.Elow)和韦待莫尔(W.S.Wetmore)投资创办了上海电光公司,在上海乍浦路安装了一台容量为12kw的发电机组,于同年7月26日正式发、供电,这就是我国第一座发电厂。该建成时间仅比英国伦敦霍尔蓬高架路发电厂晚6个月,而比美国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早三个月。据说最初时整个上海也就只有4英里长的供电线路,主要用于路灯照明,且分布在外滩虹口一带,而电灯却只有区区的十六盏,每盏亮度为2000支烛光。当时,每当夜幕降临,弧光灯发光,灯光灿烂、眩人眼目,市民们纷纷前来观看,一时轰动之极。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上海,街道、单位和居民都是采用煤气灯或煤油灯来照明,这种能够发出强烈光辉的新光源让上海市民们大开眼界、啧啧称奇。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因电器设备机械故障时有发生,导致这些竖立在街头的弧光灯忽明忽暗,清政府上海道台因此大为恐慌,惊呼此现象为“妖术”,竟下令禁止中国人使用电灯,并反复照会英国领事要求停用。
 
然而,人类追求进步追求文明的脚步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继第一座电厂在上海诞生之后,北京、广州、香港、天津、青岛、大连、杭州、福州、汉口等城市都先后创办了电厂,中华民族也从此进入了使用电能的时代。
 
现在,除了水力发电、火力发电以外,人类还发明了风力发电、潮汐发电、太阳能发电和核电,可以想见,在当今这个能源越来越紧缺和重要的时代,人类一定能发明出更多获取能源的方法。
 
 
秋游石龙
 
正是高天流云、金风送爽的季节,我们“相约仙居”的一帮驴友相约同游石龙。
 
石龙为仙居古时八景之一,位于县城东南部,离城约五公里。我们一行十来个人沿着“之”字形的山路向上攀登。一路上,林木森森,鸟语花香,秋虫唧唧,景色迷人。山路陡且窄,我们一个个皆爬得大汗淋漓、气喘如牛。幸亏有善于插科打诨、搞笑逗乐的“梦幻人生”变着法子替大家解闷,驴友们说说笑笑,倒也不觉得太累。“摄影师”阿琳捧着摄像机替我们纪录着一路的行程,群主“秋水寒”自告奋勇帮大家提着大包小包。最叫人佩服的是小清的妹妹,那个只有十三岁的小美女,一路上紧紧地跟着队伍,居然没有掉队。
 
约摸爬了半小时左右,我们便来到了山顶。向东行数百米,有一开阔低凹地带,那苍松翠竹之中掩映着一座寺庙,这便是“正觉寺”。正觉寺建于宋开宝八年(975年),历史上曾经香火旺盛,每日前来烧香许愿、求签问卦者甚众。可惜1991年的一场大火,将千年古寺毁于一旦。现在我们看到的为后来所重建。寺前有一空心古柏,虬枝盘曲,绿意盎然,据说树龄已逾千年。寺之右侧有一岩石,自然成三道裂缝,人称“宝岩”。传说从前这三条裂缝里每日都有米、油、面粉自内涌出,长年不绝,且数量不多不少,刚好可供寺僧食用。故民谣云:“自来米,自来油,自来小麦做馒头。”后来一和尚贪心不足,私自将裂缝凿大,结果从此再也没有米、油和面粉流出。
 
离开寺院,我们继续往南行。行不多远,忽见前面二山耸峙,中间一条峡谷,又窄又险,两旁峭壁千仞,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此处十分阴凉,大家当即决定在此小憩片刻。清秀文弱的小清摆了一个酷酷的姿势 ,让阿琳替她拍照。那 “梦幻人生”和“半条命”见状也咧着大嘴嘻皮笑脸地凑了上去,把个一旁的小美女急得大叫:“姐姐——他们两个想揩油!”边上的“龙行天下”不由打趣道:“这么点大的人儿,居然晓得什么叫揩油哇!”小美女羞红了脸,抡起两只小拳头轻轻地擂了“龙行天下”两下,引来众人一片笑声。这时,大家突然发现少了一个人,那“西门庆”不知跑哪里去了。经过一番寻找,原来这小子正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闷闷不乐呢!这位仁兄长得瘦小精干,怎么看也不像是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西门大官人,倒像是西门庆的小阿弟,想必是此行没见着“潘金莲”,心里正有一点不爽呢!“半条命”和“天天快乐”是我们这群驴友里惟一的一对情侣。一路上,“半条命”对“天天小姐”呵护有加,关怀备至,俩人交头接耳、情话绵绵,羡煞旁人。“半条命”这会儿想是有意要在女友面前露一手,竟然手脚并用,如钻山鼠一般,“嗖嗖”地爬上了陡峭的岩壁。这家伙果然功夫了得,在光滑的陡壁上做出一个个高难度动作,引得大家齐声喝彩。那“格桑美朵”正一边乐颠颠地哼着小曲,一边采摘着路边的野花,冷不防“妈呀”一声怪叫,把众人吓了一跳。“蛇——蛇呀!”这小妮子脸都吓青了,没命似的狂奔而来。“秋天夏天”赶紧上前“英雄救美”:“别怕,别怕——蛇在哪里?”“在……在那——!”“格桑美朵”手胡乱地往草丛里一指。大家上去一看,原来是一条四脚蛇在那里探头探脑呢!于是众人哗然大笑。“梦幻人生”凑到“格桑美朵”的身边,阴阳怪气地说:“这东西又不咬人,就把你吓成这副熊样,胆子也太小了吧!” “格桑美朵”手扶着胸口,却仍是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
 
经过稍事休整,我们继续开拔。不多时,便来到了石龙之顶。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条气势恢弘、矫健雄壮的巨龙。这条巨龙头南尾东,呈“S”形游窜于崇山峻岭之间,绵延达10余华里。令人称奇的是,这条石龙的龙头、龙角、龙爪、龙身、龙尾,一应俱全,栩栩如生,呼之欲动!光怪嶙峋的危崖自然垒成狰狞的“龙头”,使人望而生畏。两支4米多高,各由4块粗大的巨石天然垒叠而成的“龙角”相峙而立,直刺九霄。这是由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剥蚀而形成的,让人不得不惊叹造物主的伟大!“龙身”由乌黑锃亮的沉积岩构成,蜿蜒起伏,光秃无树,上面布满一个个蜂窝似的小凹坑以及细若蚕豆的小石粒。龙身两旁山梁斜坡伏地延伸,酷似“龙爪”。据说每当夏季雷雨之时,山风呼啸、电闪雷鸣,环山林海波澜起伏,柴禾乱草簌簌作声,这条雄踞于群山之巅的石龙便乘势发威,翻江倒海、吼声如雷、惊天动地!而当雨停日出之际,龙背小石窟的积水和小石粒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耀人眼目,恰似片片龙鳞。其“日照龙鳞万点金”的壮观景象,令世人叹为观止。
 
山脚下,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穿山越岭,如长龙一般自东向西延伸而去。我们一干人静静地伫立在高高的龙脊之上,遥望着远处那连绵不绝的群山,在心里默默地说:巨龙,巨龙,该是你腾空而起,扶摇直上的时候了!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作者:吴冰】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