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姓生活 > 内容

陈庸———清慎传家 大臣遗风(二)

仙居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11-14   字体:【  



将“克己”思想融入陈氏家训
 
  陈庸很重视白水先生的学术思想,在自己创办的碧栖堂书院大力推广其学说,要求门人子弟认真学习,领悟里面的学问,以裨益自身。
 
  白水先生是谁?白水先生刘勉之,南宋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朱熹的老师兼岳父,一生不仕,闭门讲学,是从二程之学发展到朱熹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勉之交游海内名士以后,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其理论特别注重“克己”,教授诸生“训以为己之学”。主张“取人‘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为学重视“前代治乱兴衰”,以补时用。主要弟子有朱熹、吕祖谦等。
 
  “克己”两个字其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这也是整个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克己”,才能谨言慎行,独善其身;只有“克己”,才能向善崇德,和睦家族;只有“克己”,才能清廉自守,淡泊明志。陈庸和刘勉之的直接交往记载如今已不可寻,不过以刘勉之“交游海内名士”的作风来看,两人在工作生活中应当有一定程度的交集,其他不说,从他们两人的朋友圈来看,白水先生的弟子兼女婿朱熹也是陈庸一生的挚友。有意思的是,朱熹继续了刘勉之学说,对“克己”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朱熹曾经为江西浮梁沧溪古村朱氏家族题写匾额“克己堂”,认为克制自己私欲的人,方可以尊重天理。
 
  陈庸很欣赏刘勉之、朱熹的“克己”思想,进而化为碧栖堂书院修身处事训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前一句讲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后一句讲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仅如此,陈庸在此基础上将“克己”思想进一步融入到陈氏家训里面,明确提出“五刑五罚五劝五赏”,虽然只有140字,但字字珠玑,语重心长。例如“为奸为盗者革逐刑,横行不法者罚,和睦乡里者劝,各安职业者赏”等观点,将修身之法,育人之本以浅显直白的语句警醒告诫子孙,约束中规中矩,教化掷地有声。
 
  居家这段时间,陈庸在思考碧栖堂书院以及陈氏家族的未来,留下了许多睿智的见解,也在仙居御史家训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南峰山位于仙居县城南永安溪畔,县邑名胜,被誉为“安洲第一山”,山上流云如苏,山下白帆点点。碧栖堂书院是陈氏私塾,琅琅书声穿云裂帛般纵贯历史经纬,洒下多少崇文尚教的精彩华章。陈庸之后车门清口园陈氏人才辈出,或以才情名世,或以政声卓著,显然与陈氏家族成功的家风家训教育分不开。
 
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赋闲在家的日子过得很快,也过得很充实。陈庸一度醉心于自己办学育人的事业,远离尘嚣回归家园,谈笑之间有鸿儒,往来交游多师友,更无案牍劳形公务繁忙,完全可以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原本以为这一生可能就这样了,和南峰山簌簌松涛以及永安溪的潺潺清流相邻相伴,空时会客朋友谈书论道,有闲教育子孙辈温书习字,不也痛快。不过,世事变幻难料,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情逸志最终敌不过辗转江湖的热血豪情,这位碧栖堂书院里的“寓公”最后还是从书院里走了出来,继续其未竟的事业。
 
  这里面还是有原因的,简单来说,就是同一路的安抚使和转运使两位长官基本上势均力敌,而且在对待陈庸的态度方面就不尽相同。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的一级监察区,一般设置了提点刑狱使(简称宪司),总揽司法和监察,安抚使(简称帅司)主持军事,转运使(简称漕司)专理财赋和民政。安抚使一般以知州、知府兼任,位高权重,而转运使掌握地方财政和民政,在监司体系中同样很重要。
 
  这一次,缘起一级行政区转运使的伯乐识才,才有了陈庸的峰回路转华丽复出。转运使认准陈庸是个可造之材,果断出手将陈庸任命为江西南城负责财赋征收的转运司官员。没想到,这一项任命惊动了安抚使,并且让安抚使陷入对往事的后悔,开始对陈庸有了新的正确的认识,在取得共识的情形下放手让陈庸在新岗位上好好施展才华。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两大上司的刻意培养进一步造就了陈庸清官能吏的好名声。
 
  当时南城县监狱人满为患,陈庸到任时惊奇地发现,南城衙门里面满满排列着各类刑讯审问械具,而且受刑讯问的犯人还真不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答案出来了,原来这些都是当地人,拖欠皇粮国税的百姓。陈庸“恻然曰彼诚何辜”,同情地说他们实在又有什么罪呢,一番深思熟虑后就在公文钤上官印下令全部放掉回家。命令一出,数百人在审的犯人欢呼离开。当地官吏害怕担责,随即将这起事件禀报上级长官。面对来自上级的诘问,陈庸坦然道,给我两个月时间来处理这件事情。在取得上级同意的情况下,陈庸坐在衙门里潜心查阅案卷,然后发出通告让百姓自己自行前来缴纳拖欠的钱粮。
 
  这件事情结结实实地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开始成为当地茶余饭后的谈资,拭目以待,向左,还是向右,剧情到底会向何处演绎发展呢?
 
  答案很快揭晓,在上司、同僚、百姓等所有人疑虑关注中,事情有了江河直下的进展,当地百姓看到通告后踊跃前来缴税,才不过一个月就“财用充足”。三个月后,陈庸圆满完成转运司征粮纳税工作,高效率快节奏,令人啧啧惊叹。信任,是很重要的!
 
  如今,这项工作完成了,陈庸也该离开了,辞别南城之时场面非常感人,南城吏民遮道而哭,依依不舍。
 
在高安县政绩突出
 
  离开南城,陈庸改任宣教郎,江西筠州高安知县。筠州盛产竹子,故以“筠”名,当地民风强悍好讼,不是一个容易管理的地方。这不,才刚到任,就有一批人到县衙反映问题。陈庸调来案卷查看,不看则已,一看还真叫人吃惊,区区一个高安县这些年来衙门打官司的人次居然数以千计。这到底是什么状况?直觉告诉陈庸,肯定哪里不对劲。
 
  陈庸下决心彻查一番事情究竟,来一个正本清源。通过连续查阅案卷、走访士民、了解风俗,陈庸对好讼现象原因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由于高安县的乡村缺少有威望的乡绅阶层,无法对民间的各种矛盾进行有效的掌控和协调,结果导致乡村社会秩序失衡,进而诱发出现大量诉讼案件。而且一些简单的案件本来差不多已经了结,没想到过了阵子,又如同野地春笋寸寸拔节,竹根蜿蜒蔓长处尽笋尖萌动。看来,“筠”这个地方还真是比较棘手。
 
  原因找到了,接下来就该以非常手段破解这一严重阻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了。陈庸的办法看似很简单也很实用,他专门派人编印出规格统一的诉讼登记簿册,诉讼者人手一份,要求负责任如实填写,不得弄虚作假,违者严惩。不识字者允许到衙门来直接反映问题,反映属实依律处置,即使涉及官府中人亦不姑息。当地吏民一看这位新来的县令还真不简单,这一手可是来真的了。没过多久“诉顿息”,原来群情汹汹争相诉讼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了切实纠正,打蛇三寸,直指要害,果真起到了扭转时弊的效果。当时士民好奇,陈知县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做法,姑且听听陈庸本人是怎么评说这档事情吧。
 
  陈庸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彼之有争皆吏为也!”8个字直接点题,民间的诉讼为什么久久不决,成为流弊,其根源还是在于县衙,在于县衙之吏,在于人。陈庸敏锐地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根源症结,然后针对性设置破解之道,终于促使有如竹根蜿蜒野笋拔节的好讼现象迎刃而解。不仅如此,陈庸下令,凡是官吏处事不力或不公导致诉讼发生并引发严重后果的,一律抵罪。换而言之,官员不作为、乱作为都要受到查处,问责利剑锋芒直指官衙里的贪庸懒散之风。
 
  在高安县期间,发生了一起命案,一名牧童被发现死在山间小道,最后乡村里正(村长)诬告是隔壁邻居的一名妇女所为,然后县衙逮捕这名妇女,大刑侍候拷打审讯,却还是没有什么收获。这起命案的处理过程有零星信息披露,比如案发时间、地点、受害人,但是缺少前因后果和相关证据。毕竟人命关天,对待命案可不敢马虎,承办的狱吏不敢擅自定罪,把相关情况禀报上级。这起案件惊动了知县,陈庸亲自出来表态说话,先释放人,再发文缉捕凶手。陈庸为什么如此笃定凶手另有其人呢?原因已经不可得知了,这已成为一个谜团。不过,时间很快验证了陈庸的判断,在重重高压围捕之下,凶手不堪重负内心崩溃,最后在山谷角落上吊自杀。在处理这起命案过程中,陈庸已经展露出推断刑狱案件方面的天赋,他的察颜观色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俱臻一流,这也为他日后担任江西提刑官,主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工作埋下了重要伏笔。
 
  陈庸在高安县政绩突出,百姓爱戴,成为明星官员,安抚使非常高兴地评价:唯独高安县没有任何诉讼,了不起!然后将陈庸知县的先进事迹上报朝廷,请求嘉奖。这个时候谏议大夫陈良瀚(临海人)同样向朝廷推荐陈庸,认为陈庸是国之栋梁可堪大用。
 
反对取民太甚,竭泽而渔
 
  陈庸转为朝奉郎,到江苏常州担任地方官。常州治下的宜兴产丝帛,而且历年上贡的丝棉布帛都要比其他各地多。宜兴属于两浙西路,恰巧是本路转运使的故乡,转运使嘱咐陈庸把宜兴的岁贡均给其他地方。陈庸考虑再三,从各地经济发达程度来测算,没有轻率答应下来。这样一来,转运使就很不高兴,找了个借口把陈庸降级使用。
 
  陈庸仕途人生又碰到了一次大的挫折,他向朝廷要求到台州崇道观担任祠禄官,然而朝廷不允许。皇帝在临安府召见陈庸,问:“一直以为你为人正直、纯朴,所以才予以信任和重用,这次到底是什么原因要请任祠禄官呢?”陈庸却没有向皇帝详细禀告自己所受的不公正的遭遇,而是借机为百姓民生向皇上进谏。陈庸对自己的事情轻描淡写介绍后,又说:“现在官府征税繁重,如果不能给予百姓生存的希望,最终会导致国家利益受损。”在面临个人去退留转的重要关头,陈庸一心所系所念的还是百姓利益,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的,皇帝听了之后很有触动。不久,诏书下来,责令各路采取陈庸力荐的司马光《论财利疏》开源观理财观点,即广开税源渠道,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发挥商品流通作用。
 
  陈庸对北宋名臣司马光的理财经济思想十分赞赏,司马光在《论财利疏》等奏疏中,继承儒家传统的开源节流理论,阐扬了轻徭薄赋、黜奢崇俭、蓄各与常平的民本思想,对陈庸很有触动。事实上,南宋对百姓的敛取是比较严重的,对于众多的小农经济来说,取民太甚,竭泽而渔,往往带来大量的小农破产,这是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司马光提出的对于脆弱的小农经济应“养其本原而徐取之”,“使稼穑者饶乐而惰游者困苦”,就是要慢慢培养税源,加大对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生产力的保护。而且,要从长远利益考虑,使“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收诸远”,从而带来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观点无不体现出浓厚的“以民为本”、“尊农爱民”的人文思想,因而赢得陈庸的莫大尊敬。后来,皇上这样正告陈庸,“司马光财利论能够施行本朝,其实还是源自你着力推荐的结果”。
 
                                    (未完待续)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作者:陈晨永】  【责任编辑:应倩颖】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