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姓生活 > 内容

陈 庸——仙居御史监察家训文化的推动者(一)

仙居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11-07   字体:【  



御史生涯:曾任御史台主簿、江西提点刑狱公事
传世家训:民失所望,不可
 
【家风熏陶】
 
  陈庸(1120~1194年),字时中,出自仙居县清口园陈氏,历任南宋御史台主簿、太府少卿、门下检正诸房公事、抚州知府、江西提点刑狱公事等职务,为官清正廉洁,卓有政望,近千年来一直被尊称为“陈提刑”。
 
  在仙居古代御史通判监察官员系列中,陈庸毫无疑问是一个极为重要而且出彩的人物,为官一尘不染,为人一身正气,身后入县城文庙西庑的六贤祠(《台州府志》载:祀通判蒋旦、特进陈庸、龙图吴芾、待制郭磊卿、侍郎郑雄飞、县尉吴谅),春秋致祭,可以说,车门陈氏能在南宋一朝成为仙邑望族,基本自陈庸开始。近年来随着方志典籍史料的浮现,关于陈庸生平的研究渐渐多了起来,“陈提刑”其人其事逐渐清晰。作为两宋时期的仙居名宦,陈庸在修身、齐家、治学、从政都留下许多精彩的论述,尤其对仙居御史监察家训文化的萌发和形成具有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
 
求学方氏义塾
 
  陈庸两岁丧父,十五岁丧母,命运对他是如此的苛刻,然而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脚印,苦难往往是促使成长成才的途径。陈庸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少年时曾跟从乡贤名儒吴芾、方斫游学,一度负笈求学皤滩古镇的方氏义塾,逐渐开始显露才华。如果说桐江书院培养出优秀毕业生陈庸的故事是一个偶然,那么接下去类似的剧事反复出现就不再仅仅是偶然了,剧本、剧设都基本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更换了一代代主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归根到底,是皤滩古镇“理学名崇”的文化底蕴影响了、粹炼了、造就了陈庸、王存忠等一批仙居御史官员,因此受到世人更多的关注。
 
  宋朝重视文教,学术文化的成就也高,中国文化至此更趋精深成熟。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说过:“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宋朝文化高度繁荣,仙乡大地以桐江书院为代表的耕读文化盛极一时,耕读传家,蔚然成风。“龙舞九曲穿皤滩,人共溪声到小堂”,永安溪水道便捷的水运交通,会同苍岭古道绵延的食盐之旅,才有了皤滩三华里长鹅卵石铺砌的“龙”型古街。商贾往来,舟车交替,熙熙攘攘的人流造就了皤滩的商业繁荣。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经济的富裕往往带来文化的繁荣,进而促进教育的发展。伴随经年的沉淀和积累,皤滩在成为一个商埠中心的同时,也成为当地文化重镇,尤其是桐江书院(方氏义塾)的出现,更加印证了这一事实。
 
  绍兴二年(1132年),陈庸13岁,初到皤滩求学,追随当时方氏义塾的创办人方斫。凭着刻苦的钻研,陈庸在一众学子中脱颖而出,地方志称“从乡先生方斫游,斫奇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能让方斫感到惊奇的是陈庸的才气和坚毅,在这么多的学子里面崭露头角学有所长,凭的是什么,拼的是什么,答案就在不言中。
 
  当时的桐江书院还处于方氏义塾时期,生源基本上来自本村,也有附近村落的。陈庸家在仙居县城,从县城到皤滩50里左右,考虑到当时农耕社会的实际交通状况,水路会是古人出行的理想选择。年少时候的陈庸为什么会离开县城一路西行,舍近求远选择到皤滩方氏义塾求学,最大的可能还是方斫和他的方氏义塾名气太响亮了吧,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概念的“私塾”,已然打响成为仙居大地民间办学的大热品牌,或许这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精英教育。
 
  在此期间,陈庸认识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仙居乡贤,吴芾,历任监察御史、绍兴知府、龙图阁直学士,宋史有传。吴芾家在田市吴桥,距离皤滩与县城中间,论年纪比陈庸要大16岁。1132年陈庸到方氏义塾求学那一年,恰巧是吴芾考中进士,官秘书正字的那一年,而后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回家。方斫和吴芾系旧交,继而引见得意门生陈庸和吴芾认识。在这以后,吴芾和陈庸亦师亦友,成为一生挚交。
 
初入仕途工作出色
 
  寒窗十年磨一剑。一个美好的时代悄然开启,“少治春秋”研习传统儒学的陈庸开始走出仙居,永安溪的迤逦秀水载动白帆驶离家乡,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带着亲友的叮咛嘱咐出发,陈庸进入台州府学,在府学殿堂里,陈庸继续保持在皤滩求学勤奋刻苦的劲头,临近毕业由于学业出色,被台州府“宾贡”于临安太学。所谓“宾贡”是指古代地方向朝廷推举人才时,待以宾礼,贡于京师,成为“博士弟子员”,也就是成为太学生。博士弟子员学习至一定年限,经考核,一般可在任郡国文学的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陈庸考中进士,那一年陈庸31岁。赴湘乡县担任主簿,主簿是知县的“佐贰”(辅佐人员),地方政府的事务官,一般管理钱粮税赋。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规定县官的定制:“县千户以上,依旧置令、主簿、尉,凡3员;户不满千,止置令、尉各1员,县令兼主簿事;不满四百,止置主簿、县尉,以主簿兼知县事;不满二百,止置主簿,兼县尉事。”由此可见,不管人多人少,大县小县,基本上主簿这个位置都还是需要设置的,没有其他原因,因为主簿管理的可是皇粮国税,这个位置重要,其他的还可以勉强迁就,这个位置却断断省不得。
 
  陈庸是一个勤勤恳恳热爱本职工作的人,为人谦逊有礼,干活用心尽力,肯动脑子,显示出不凡的潜质。湘乡县衙门里的人都很喜欢他,临近年底到了评选先进的时候都投陈主簿一票,并张罗着联名举荐上报给地方安抚使。陈庸知道后,婉言谢绝。
 
  湘乡这个地方位于湖南中部,古称“龙城”,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环境挺好。不过,当地士人有一个心结,就是一直以来当地都没有推荐上太学读书的指标。宋制规定,太学生须文武官八品以下的子弟及庶民之俊异者才能入读,比如“宾贡”也是其中一种推荐形式。然而,连续多年这个地方都没有推荐指标,严重挫伤当地读书人的积极性,总归是哪个环节出了什么问题了吧。陈主簿是个热心人,利用自己曾经太学生的人脉资源,请求礼部同学帮助沟通解决。礼部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的官署,恰好管这码事儿。这样一来二去,事情就有了结果,当年争取了5个推荐名额,后来这5人中间有两名考中了进士。不仅湘乡读书人对他感恩戴德,就连知县也非常器重陈庸,倚为得力干将,遇事总要和他商量再做决定。
 
  就在这个时候,隔壁宁乡县的新任县令缺乏经验亟需人才,一纸公文将陈庸调去担任宁乡主簿。临别之际,湘乡县令叹息着说,陈主簿离开湘乡,我再没有更好的帮手了。
 
  宁乡取意“乡土安宁”而得名,治邑于三国,建县于北宋。陈庸转任宁乡主簿,依旧兢兢业业不辞辛劳,辅助县令很快就打开工作局面,一个月后“境内称治”。当时,南宋威武军节度使刘琦(与韩世忠、岳飞等并称中兴名将)按抚视察过境,特别留意杰出人才,当地官员将陈庸推荐上报。不久,陈庸转任南昌县丞。
 
遭遇第一次挫折
 
  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对于陈庸本人及其陈氏家族,或者再推而广之来说,对于仙居御史监察家训文化演绎历程都有不可低估的客观影响。当地行政长官,也就是南昌府安抚使“命公受民所输军士之衣”,交给陈庸一项购置军衣任务,去民间采购士兵军衣,要求“以纸钱市簿鲁”,即以纸币支付给百姓,而且“高其估,强其民使售”。说白了,就是人为操纵纸币的购买力,甚至于强买强卖,与民争利,故事讲到这里隐约有点暗黑力量登场的味道。
 
  纸币始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属于货币经济繁荣的自然结果。后人考证,南宋地域虽小,人口也有6000万,其收入反而高于北宋,充分显示了南宋经济的繁荣。不过,南宋后期因为大量发行纸币,造成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联系上文,“高其估,强其民使售”显然不那么厚道,而且与民争利的事情已经触及到陈庸的道德底线,和他平生遵循的为国为民的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冲突。然后,随着心理阴影面积的扩大,内心的冲突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来。
 
  在这件事情上,陈庸耿直的一面完全体现出来,他拒不领命,并向上司坚持自己的观点“民失所望,不可”,即我们为政主事可不能让百姓失望!正是这样不合作态度触怒了地方长官,南昌府衙门随即另派他人经办,自然就把陈庸晾在了一旁凉快去。其本意是让陈庸自己反省去吧,你不行还有其他人,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不过,陈庸反省来反省去,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得其职,则去”,既然我干不了这工作,与其内心受煎熬那还不如一走之了,所以很痛快地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走了,真的走了,就这么坦坦荡荡地辞官归田园。这是他仕途经历遭遇的第一次挫折。
 
  陈庸的理想碰了一个大钉子,内心冲突之大,几乎挫伤了他的从政理念。然而,对陈庸来说,最大的精神支撑还是来自于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来自于一个读书人念念不忘,一直牵挂于心的济世情怀。自小生活的磨难给予陈庸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坚定,他很快从遭遇挫折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建碧栖堂书院
 
  在外漂泊这么些年,回来了也挺好,回家后还是有很多事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书院,碧栖堂书院,位于南峰山下。
 
  细数陈庸这些年的人生经历,从仙居———临海———临安———湖南———江西,关山万里路,最忆是故园。看得出,年少时候方氏义塾(桐江书院)“从乡先生方斫游”的求学经历成为萦绕陈庸一生的美好回忆,此番回家有机会再到皤滩重游方氏义塾,再和方斫等师友叙旧自然十分痛快。叙旧之余陈庸更加意识到学院系统教育的重要性,儒家微言大义应当以某种形式进入子孙后代的启蒙教育和养成教育。
 
  在方斫等人的启发之下,承载着方氏义塾(桐江书院)文化基因以及陈庸育人理念的碧栖堂书院闪亮登场,这或许是方氏义塾(桐江书院)办学模式被借鉴推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尝试。时至今日,碧栖堂书院在历代仙居县志中均有相应的记载,一批仙居俊彦集结在南峰山下碧栖堂书院,然后大步流星衣袂飘扬地踏上南宋中后期的历史舞台……
 
  陈庸用心经营碧栖堂书院,寄予了太多个人的感情因素,期望从碧栖堂书院走出的学子能够品学兼优为国效力。陈庸非常推崇程朱理学,他和朱熹的交往非常密切。陈庸不但将方氏义塾(桐江书院)的办学思路纳入新办的学院,而且将程朱理学许多理论阐述作为必读科目进行传授。不仅如此,陈庸还规定将白水先生编纂的学术著作作为范本,并着手自编碧栖堂书院校本教材。这一份带有陈庸理想温度的陈氏教材最终面世,有着鲜明的理学思想印迹,以此教育陈括、陈愿、陈章、陈拱四个儿子,而且延续至陈光、陈廷兰、陈仁玉等后代子孙。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作者:陈晨永】  【责任编辑:应倩颖】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