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姓生活 > 内容

针刺无骨花灯:

薪火相传 绽放异彩

仙居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09-19   字体:【  

  9月7日,皤滩古镇花灯展示厅焕然一新,体现了20多年的花灯发展历程的64盏旧无骨花灯,已全部换上了新灯。除了保留荔枝灯、龙凤灯等品种外,更增添了杨梅灯、金鸡报晓灯等新品种。此次展示的所有花灯均由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提供。
 
  展厅内,造型别致,古朴典雅,立面变化丰富的花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在赞叹花灯精湛工艺的同时,更重新点燃了大家对花灯历史内涵和制作工艺的兴趣……
 
“唐灯”重放异彩
 
  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的乱弹“呀呀”声……
 
  仙居花灯,是一门在仙居民间衍生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灯彩艺术,“针刺”、“无骨”是其最大的特点,所以又被称作针刺无骨花灯。
 
  仙居是有名的百工之乡,仙居花灯,已经历经了千年风雨。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皤滩民间就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每年进贡仙居“皤滩花灯”十对,曰:“十全十美”。唐之后的宋、元、明、清(至同治)各以十对花灯为数进贡皇上。皤滩古街至今流传着“千年唐灯”的美丽故事,花灯中经典的品种荔枝灯,它的形状像个大荔枝,由32片纸片粘贴拼凑而成,造型奇特,结构复杂。据说唐朝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明皇不远千里从闽南运来荔枝,并命宫女按照荔枝形状针刺出两盏荔枝灯挂在贵妃床前。安史之乱后,两名做过花灯的宫女逃到了仙居皤滩,以卖灯度日。这种针刺无骨花灯技艺也就开始在仙居民间流传。
 
  故事虽无从考证,但足以说明无骨花灯在唐朝的盛名。而且,历史上,仙居花灯的品种花色曾经多达80余种。
 
  历史发展到新中国初期,由于各种原因,花灯几乎失传。1983年,时任皤滩乡文化站站长的李湘满无意中从一位老人口中得知已失传50多年的“唐灯”,便踏上了抢救这门古老技艺之路。30多年来,他走村串户,到处寻访仅存的几位古稀老艺人,并根据收集的古花灯残缺图纸,不断试制和修改,终于使失传五十多年的“唐灯”重放异彩。至2015年,他就已经抢救整理出27个品种、52个分支品种。
 
  2006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花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同年,李湘满设计制作的“龙凤灯”被国家邮政总局选入“民间灯彩”特种邮票,他的作品多次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博览会金奖、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浙江省工艺美术博览会“天工奖”等省级、国家级大奖,并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连续两次被中国文化部选中,在美国纽约帝国大厦的“中国之春”春节橱窗展出。还多次应邀赴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展出。
 
  2004年,李湘满被评为“中国民间十佳艺人”,2007年,他被中国文化部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带领下,针刺无骨花灯在国内外斩获大奖无数,名声斐然。2000年,仙居因针刺无骨花灯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以崭新的面貌跻身于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之林。
 
名师带出高徒
 
  在皤滩乡政府内,有一座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的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研究所是李湘满和她的女儿在2004年创办的,内设花灯制作室、花灯设计室和作品陈列厅。李湘满名家工作室也设立在研究所内。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湘满一生多次收徒,培养徒弟超过100人,为针刺无骨花灯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底,李湘满去世,他的女儿李晓影接过了这个担子。
 
  目前,该研究所内,工作团队有7人,其中被评为花灯县级非遗传承人就有4人。在现任所长李晓影的带领下,研究所致力于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保护、研究、传承,在造型设计、针法技艺、材料研究、装饰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
 
  2013 年以来,研究所成员王娟嫦的无骨花灯作品先后获首届台州市工艺美术节金奖、仙居县首届花灯制作比赛一等奖、“非遗薪传”———浙江纸艺彩扎精品展银奖等;成员刘红娟的无骨花灯作品先后获仙居县首届花灯制作比赛二等奖、“非遗薪传“———浙江纸艺彩扎精品展银奖;成员王娅红获得了仙居县首届花灯制作比赛二等奖,“非遗薪传”———浙江纸艺彩扎精品展金奖。
 
  在2017年浙江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灯彩大赛活动中,王娟嫦的“喜上眉梢”灯、王娅红的“荔枝灯”、刘红娟的“金鸡报晓”灯、周新嵩的“龙凤灯”等作品分别获“华灯杯”优秀奖。今年6月,王娟嫦、刘红娟、王娅红的花灯作品均被选送往在香港举办的、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根与魂———忆江南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在针刺无骨花灯的保护、传承、创新上愈加精益求精,如皤滩古镇花灯展厅新更换的“杨梅灯”,就是研究所的刘红娟在“荔枝灯”的基础上结合仙居特色设计的新品种。
 
  同时,研究所也在不断向年轻人传授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保护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薪传火继燃希望
 
  一张制作台前,两位白衣少女手里拿着工具正在专注地工作。2017年9月10日下午,太阳还很是毒辣,记者第一次走进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看到的就是眼前这一景象,暑气带来的焦躁似乎瞬间平静下来了。
 
  两位女生一个叫应冰沁,今年16岁,在读高一。她告诉记者,第一次知道无骨花灯,是小时候在书上看到过图片,当时就喜欢不已,缠着爸爸带她去学习制作无骨花灯,可因为爸爸忙,一直没有时间带她去寻找花灯师傅,这成为她心中的一个遗憾和期盼。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受教于刘红娟,小姑娘很是珍惜和认真。
 
  另一位女孩子是皤滩本乡人,叫陈佳丽,在花灯的世界里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对花灯感情深厚。她今年大学毕业了,趁着待在家里的时间,也想学习制作无骨花灯,为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陈佳丽对记者说:“我觉得真正把无骨花灯当作事业的年轻人还是很少的,我就想着,手工制作无骨花灯是需要被传承下去的,我要加入推广这项手工技艺的队伍,让这门手艺能一直传下去!”
 
  传统手工往往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时间,才能打磨出手艺。“学习无骨花灯是需要耐心、细心的,制作花灯步骤多,手艺精细,沉不下心来是学不好的。”刘红娟对记者说。
 
  如今,年轻人对传统手工弃如敝履的现象,逐渐被打破了。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并且愿意走进、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王娟嫦、刘红娟都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专职师从李湘满学习制作无骨花灯,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了。80后的王娅红也是早在2000年就边工作边跟李湘满老师学习制作花灯,她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痴迷于花灯的世界,一直坚守在研究所。
 
  身边的学员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只有她们几个仍然坚守着。且技艺日渐精湛,成为了新一代的花灯非遗传承人,开始收徒当老师。
 
  “李老师虽然走了,但我们都愿意和她的女儿一起,继续把研究所的事业发展下去,让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这一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刘红娟对记者说。
 
  目前,研究所经常性地开展培训活动,指导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前来学习。作为一家没有资金保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她们的未来还困难重重。
 
  “传统花灯一方面因为制作工艺周期长,制作成本高昂;另一方面,材质又经不起风吹雨打,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因而无法市场化,很多人只能望灯兴叹。没有市场,没有产业,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就得不到维持。如何不生产性破坏,继续保护和发扬这一国家级非遗,又能让传承人不因为生活压力而无法投入花灯传承和保护,是我们研究所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所长李晓影说。
     
  采访后记:
 
  相较于上个世纪面临的濒临失传的窘境,如今已在国内外斩获大奖、名声斐然的无骨花灯,可以说是涅槃重生。但是如何更好地把制作无骨花灯的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拥有一席之地,还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作者:潘晓雯/文 王华斌 朱成/摄】  【责任编辑:应倩颖】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