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姓生活 > 内容

左宗棠极为赏识的一位仙居人(下)

仙居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12-01   字体:【  

左宗棠先知吴琮名,再见其吴琮人
 
  咸丰十年(1860),左宗棠奏调浙江巡抚,迅速围剿太平军,相继克金华、绍兴等地,继之升任闽浙总督。左宗棠与吴琮由于地位悬殊,再则左宗棠也没有来过仙居,很难谋面。说起左宗棠与吴琮的情缘,源于太平军的一名“俘虏”。
 
  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集中清军主力围剿浙江太平军。浙江太平军形势瞬息逆转。迫于浙北地区清军的压力,三月二十七日,侍王李世贤下令将常规性驻守仙居的太平军一万余人调遣至金华,对付左宗棠清军主力,保卫侍王府。同年仙居的太平军只留下延天义部六千来人,以维持太平军临时政府的日常工作。太平军的主力撤离仙居之后,以仙居吴琮为首领的民团烽火四起,连克横溪、白塔、皤滩、田市的太平军卡寨,县城被围,岌岌可危。太平军仙居驻军首领延天义连夜派“贴心人员”传送军情,急急求援侍王李世贤杀个回马枪,围剿仙居吴琮民团。殊不知,延天义传送军情的“贴心人员”,竟是左宗棠打入的内线。左宗棠从延天义给侍王李世贤的亲笔信中,得知仙居有个吴琮,年纪轻轻,且智勇双全,与清政府同仇敌忾,横扫仙居太平军,可歌可嘉。
 
 
左宗棠召见吴琮,相见恨晚
 
  左宗棠对仙居吴琮围剿太平军,欣喜若狂。于是下令嘉奖吴琮,并“择日相邀”,吴琮专程赴杭州拜见左宗棠。左宗棠见到吴琮一表人才,知书达理,且具勇士风范,大为赏识,亲自陪同吴琮到西湖揽胜,一起登临山水。左宗棠一心一意想叫吴琮来身边就任,吴琮说:“不瞒大人,吴琮耕读出身,只考取了举人,恐怕难以承载相当职务。”左宗棠更加欢心悦目,连连说道:“举人好,举人好,我也不就是个举人么。”原来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其功名也止于举人。在杭州的日子里,左宗棠虽然比吴琮大二十三岁,正好长吴琮一个辈分。左宗棠对吴琮却成了忘年之交,两个人交情以心,谈得舒心,说得开心。左宗棠告诉吴琮,自己也是耕读传家,转而留意兵法,天下英雄皆不问出处。左宗棠对吴琮有知遇之恩。见吴琮“不乐于外任”,左宗棠也不勉强,奏请朝廷批准,给吴琮以“寻保举同知,赏戴蓝翎”。为褒奖吴琮之父,亲自书写“护国佑民”四个大字,制作烫金大匾,敲锣打鼓送到仙居后湖村,悬挂于吴家三台九门堂,很可惜后来一场火灾,烧成灰烬。
 

 
吴琮出境围剿缙云太平军
 
  清同治元年秋季,仙居已经结束了民团与太平军的血战。东阳、缙云、永康、丽水、青田依然是太平军的根据地,并形成互动互助的根据地锁链。吴琮肩负左宗棠之重托,整合后湖民团首次出境仙居,围剿缙云太平军。先后三次出境,均无大碍,缙云与仙居交界的周山等地的太平军,对仙居吴琮民团均诚惶诚恐,闻风撤逃。尽管这个时期的太平军,已经是江河日下,险境环生。但当年太平军名将、侍王李世贤仍在金华。李世贤是太平军著名将领李秀成的堂弟,是太平军的少壮派,十九岁参加太平天国起义。这一年李世贤年仅二十九岁,也是洪秀全最得意的实战派。洪秀全占领南京的同时,李世贤一泻千里,荡平浙江,为太平天国一度赢来了“中兴”局面。李世贤成功占据金华后,便以此为中心建立太平天国浙江根据地,侍王府成了浙江的军事、政治中心。仙居吴琮树敌太平军,影响全台州,波及金华,迫使台州各地的太平军退居金华,李世贤早就想报一箭之仇。
 
  八月十六日这一天,吴琮派民团前去缙云围剿胪膛村的太平军卡寨,吴琮因故未去,由其堂侄吴克明率领前往。被太平军反包围在胪膛村,吴克明等后湖民团一百四十人全部毙命,无一生还。
 

 
赴命招抚黄岩农民起义军
 
  吴琮围剿太平军获“同知衔”,成为左宗棠台州民间武装力量的心腹。左宗棠的另一位清军将才、左宗棠老乡刘璯,湖南岳阳人。少年时颇好经世之学,秀才出身的他,在家乡倡办团练,处处抵抗太平军,英勇善战,治军严明,屡战屡捷。实授署台州知府。刘璯与吴琮在金华、永康一带围剿太平军时相识相知。同治七年,受台州知府刘璯之令,吴琮率仙居民团500余人,赴命黄岩奇田,对叶力田等农民暴动200余人,围而不攻,最后全部得以招抚,编入清兵。刘璯再为吴琮奏请,犒劳甚厚。清政府授吴琮知府衔,赏顶戴花翎。后在浙江忠义局、京都供职。同治九年(1872)吴琮慷慨解囊,主持编修《同治仙居县志》。 
 
  清光绪二十四年(1881)病重告归,翌年二月廿四日,卒于田市后湖,享年48岁。
 

 
 “长毛”本好汉,败在“乱”字上
 
  星转斗移,时序更迭,太平天国从风起云涌到灰飞烟灭,在历史长廊里,已经一个半世纪。时至今日“长毛乱”的阴影还在口口相传,成为街谈巷议的家常便饭。在民间,“长毛乱”免不了成为负面话题,其主要原因是“乱”,给百姓带来太大的灾难。我们回顾往事,记取历史,其目的是不让悲剧重演。百姓希望天下太平,安居乐业。历史上的任何一场革命运动,本来就是以弱抗强,九死一生。岳家军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严明纪律,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
 
  毛泽东也曾谈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他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下列几种:一是斗争手段错了。“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这是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洪秀全的手段错了。”太平军进入仙居,仙居县城放弃抵抗,不伤一兵一卒,本是好事情。当夜,太平军不管三七二十一,放了两把火。一把火烧掉书香门第“郑氏宅”;又一把火烧了县治……“所掠财宝不可胜记”,太平军在仙居总计七个月左右时间,太平军进入仙居境内的横溪、白塔百姓纷纷逃离上山。太平军见其古宅空空如也,“没有粮食与钱财,就放火烧掉。文物古迹,更不放过,烧得“火光彻天”。《光绪仙居县志》记载:每入宅,“辄执其主,加楚毒害,以求资财,或缚去重要赂乃免”。 在当时的民间与官方记载,太平军“乱”,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话题,可以说是汗牛充栋。
 
  《光绪仙居县志》记载:“王娟妹者,县城东隅人。吾宗犹子行也。幼失怙恃,育于其祖王连耀。祖死,无伯叔,寄食东河堂尼庵。勤纺织足不逾越户外,尼怜之。同伴有邀之嬉游者,峻拒之。其严峻盖天性也。咸丰辛酉十月二十七,粤贼陷仙居,城中人分投南北山。贼掠北山不十里。南山几及二十里。娟妹时十八,随民避乱之东坑。二十九日,贼廇至,男子虏妇人辱,有壮贼挟白刃犯娟妹。娟妹安然曰:吾岂狗豕与群耳!死则死耳。贼牵之不动,遂杀之。时山中妇女数百,怡然蹈刀者,娟妹一人而已!呜呼烈矣!”
 
  除了清代《光绪仙居县志》立传站在维护晚清封建统治立场上之外,局限于他们的时代性,太平军的的确确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学界认为,“长毛”本好汉,败在“乱”字上。惜乎,哀哉。
 
吴琮本人才,生不逢时,
成为残杀太平军的刽子手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学子均怀拳拳爱国之心。吴琮父子及其堂侄宗亲,本是一介书生,能文能武,颇具台州式硬汉,且忠心耿耿,一心一意图报于国。殊不知,太平军来仙居火烧孔庙,火烧县治,杀戮学子,在敌我阵营上,太平军自然而然地将吴琮一族推向对立面。故而,从现代革命运动而言,尽管太平军最“乱”, 民间多有传言,说法不一,褒贬各异。毫无疑问,吴琮属于残杀太平军的刽子手,吴琮真是生不逢辰,时运不济。 
 
  《仙居县志》记载的吴琮传记“吴琮,字炳让,一字炳叔、炳粟。本县后湖(今田市镇后胡村)人。清咸丰九年(1859)副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制,在乡试录取名额外列入备取,可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榜贡生’,简称:副贡)。十一年,琮父吴干,在田头(今田市)一带创办民团,公开与太平军对抗。同治元年(1862)三月被太平军击毙。吴琮伙同西乡豪绅王翰继续组织民团,四出袭击太平军。二十九日,占领太平军田头据点,四月一日,联合东乡民团围攻县城,激战二昼夜后,太平军被迫深夜突围,首领李元徕及其部下数千人惨遭追杀。又派侄吴克明率民团去缙云县参战,被太平军围困于芦膛村,自吴克明以下一百几十人全部毙命。同治六年,吴琮复指挥民团去黄岩镇压农民起义,在奇田村滥杀无辜129人。清政府授以知府衔,赏戴花翎。后在浙江‘忠义局’、京都供职。病重告归,死于家。” 
 
 
 
吴琮及其当年名士相关诗作
清穆宗同治13年(1874)吴琮40岁
 
松筠庵二首
 
  甲戌五月九日,招同人集松筠庵为消夏之会。于是,予羁职长安者五年矣,急景易迈,良会不恒,口占二诗,聊志岁月。
 
  招得冰心客,同登谏草堂。尘凝花外静,风度竹边凉。宦况秋曹冷,年华吏隐长。衔杯北窗下,聊共傲羲皇。
 
  昔日容城宅,招提已改观。应官斋鼓咽,视草佛灯寒。薄宦苛全易,浮生不朽难。壁间读遗疏,吊古恨无端。
 
临海同治庚午举人周郇雨客松筠庵
《焉逢淹茂五月九松筠貈消夏第一集酬吴玉粟比部》
 
  诗曰:“客居意不适,联袂登缁林。泉石有奇致,悠然涤尘衿。酌酒发清咏,隔花调素琴。新篁送晨爽,高槐移夕阴。俯仰缅前哲,谏草何森森。思悃谁不慕,气节良独深。京洛多风尘,何以厉素心。愿结岁寒契,千载有知音。”
 
松筠巷消夏第一集酬吴玉粟先生二首
  远行滞京雒,郁居多积忧。延陵爱客,举此尘外游。招提集车盖,后先互献酬。选胜及清净,不比缁道流。入室罗古欢,飞觞驱旧愁。少年有三乐,失此将何求?况兹同林鸟,鸣食在一邱。矧彼幽寂地,造化为之俦。今作空蹉跎,来日悲白头。不见乌兔景,东西谁去留。
 
  宣武城南西,丛祠绚金碧。言言松筠庵,寂寂扬子宅。披榛想綦履,温纶著史策。入谒肃冠带,兴废感畴昔。岁暮非不寒,留此森森柏。堂基非不高,拱此岩岩石。谏草犹在亭,字字动心魄。搔首问青天,抚膺慨陈迹。回面望容城,堂堂见颜色。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作者:方炳乾】  【责任编辑:徐博姝】
点击排行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仙居新闻网 版权所有 2005-20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浙新办【2006】37号 浙ICP备20017917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402000280号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警告: 本网站上的图像有数码水印技术保护。您对本网站的任何使用应遵守我们的使用条款,并构成对该条款的知悉和接受。
【新闻热线】电视台:0576-87771999 | 电台:0576-87785588 | 今日仙居:0576-878211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7816957